课件编号8273809

13 短文两篇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261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短文,两篇,教案
  • cover
九年级语文备课 总第 课 时 课题名称 《短文两篇》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年 月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了解驳论方式。 2、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读书习惯。3、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学习文中论证方法的运用。4、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2、理解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体会论述语言的简练及作用。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情境导入: 著名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可见,书籍是如此的重要。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知道那些读书的名言?你能讲述一个名人读书的故事吗?二、学习《谈读书》(一)预习展示1、简介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生贵族家庭。《随笔》是其文学方面主要著作,开创英国随笔这特有体裁。(一)速读课文,掌握字词,感知情节,梳理结构?2、给下列生字注音:怡( )情 统筹( ) 藻( )饰 狡黠( ) 诘( )难 咀嚼( )3、解释词语怡情:使心情愉快。 文采藻饰:修饰文词,使之富有文采。诘难:诘问,为难。 味同嚼蜡: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语词。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求。吹毛求疵:这里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二)内容感知:1、理解文章内容,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第一层:(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第二层:(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其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第三层:(读史使人明智—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2、作者认为读书的目的有那些?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3、“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段话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比喻论证;说明读书可以补天然的不足;使其文章更显生动形象,通俗易懂。4、读书的作用是什么? 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各种缺陷。5、论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归纳说理、举例论证。6、作者指出,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这里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举例论证。7、文中还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三、学习《不求甚解》解题: 不求甚解,本出自陶潜《五柳先生传》:“好读书,不求甚解”原意是读书只领会意旨,不过于在字句上花工夫,属褒义。现多谓学习或工作的态度不认真,不求深入理解,浅尝辄止,含贬义。本文通过对“不求甚解”一词的辩证,提倡读书要多次反复,虚心领会。文章反弹瑟琶,新人耳目,在轻松愉快中使读者受到教育。就其根本思路来说,乃是对“不求甚解”的否定之否定。就其立意来说,是“不求甚解”的新解。 (一)预习展示 解释词语: 会意:会心。 死抠:kōu在字句上钻研或找错。咬文嚼字:指过分地斟酌字句。用于讽刺那些专门死抠字眼而不去领会精神实质的人。也讽刺那些讲话时爱卖弄自己学识的人。 豁然:一下子彻底晓悟;开阔;顿时通达。 开卷有益:打开书本就会有收获。(二)内容感知:1、作者针对什么说法进行论述? 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2、作者对此持什么态度? 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3、作者认为“不求甚解”的含义是什么?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4、“好读书”和“不求甚解”有什么关系?“好读书”讲的是一个人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不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