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307478

2 梅岭三章 教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2次 大小:27343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梅岭,三章,教案
  • cover
2 梅岭三章 1.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小序和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三首诗,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炽烈的情感和豪壮的情怀。 3.品味诗句的艺术感染力,体会全诗的意蕴内涵。 1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2课课前预习卡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郭沫若曾经作诗曰:“一柱天南百战身,将军本色是诗人。”大家知道诗中的“将军”所指何人吗?他就是被称为“元帅诗人”的陈毅同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三首诗,聆听一位革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直接介绍作者,导入新课,直白简练。 二、理解小序,了解背景 1.生齐朗读小序,后尝试口译小序,分析它的作用。 (1)口译小序。 预设 1936年冬天,梅山被敌人包围了。我身负重伤,又患疾病,藏匿在树丛密草当中20多天,估计不能脱险,写成三首诗藏在衣服最里面。不久围困解除了。 (2)小序在这组诗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预设 小序不单介绍了创作此诗的时间、地点、事件的缘起,尤为重要的是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小序告诉我们,这三首诗是在作者“梅山被围”,面临“断头”的考验,又“虑不得脱”的情况下写的。“得诗”说明作者从容、镇定。将诗“留衣底”以明志,表明了作者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决心。 2.展示诗歌写作背景。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后来中央苏区失陷,便在赣粤边区开展游击战。1936年10月的一天,由于叛徒出卖,陈毅在大庾遇险,马上转回梅山,正遇上敌人搜山,就隐蔽在一个山坳里。敌人放火烧山,适逢大雨,山火被雨淋灭。他们天黑时佯装撤走,半夜时又如狼似虎地扑了回来,但还是一无所获。当夜陈毅同志带着伤病,就埋伏在陡坡上丛莽间。后来敌人从叛徒提供的情报中,得知山上有“大人物”,又兴师动众,日夜搜查,持续了“二十余日”,直到十二月初“西安事变”发生,敌人内部慌乱,才悻悻离去,于是“围解”。《梅岭三章》就是陈毅同志在这种万分危险的情况下写成的。 【设计意图】 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必须了解其创作背景。口译小序,介绍背景,是为学生后面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旨做准备。 三、初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朗读这三首诗。 播放课文示范朗读音频。学生听完朗读示范后模仿朗读,要求读出气势,读出感情。 2.理解诗歌内容。 (1)师示范翻译第一首诗。 第一首:今天我将上断头台,心里想些什么呢?回想起开创革命大业的艰难历程,我们经历了多少次战斗啊。这次(如果我死了),我(就)去阴间招集我过去的部下,十万人挥舞着红旗斩杀凶恶残暴的敌人。 (回首征程———过去) (2)学生依照示例完成后面两首诗的翻译。 预设 第二首:国内革命战争已经打了十年了,我死后,我的头颅要挂在城门上。还活着的同志要多多努力,希望幸存的同志们用胜利的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 (勉励战友———现在) 第三首:革命者四海为家,残酷的战争应当有止境。今天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生命,国民党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定会实现。 (展望未来———将来) 【设计意图】 通过示范朗读和翻译,让学生对三首诗歌的内容有初步了解。 四、再读诗歌,分析意象,体会情感 1.分析诗中意象。 生自主阅读三首诗,画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意蕴。 (学生分小组讨论、展示,教师点拨) 预设 “阎罗”,即阎罗王,也称“阎王”,民间传说中掌管阴间的神。作者借用其面目狰狞、残暴凶恶的阴间之王形象,来比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表达了非“斩”其不可的决心。 “旌旗”,原是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力量。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的美好愿景。 “遍种自由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