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307679

17、跳水 教案(2课时)

日期:2024-05-29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7次 大小:4747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跳水,教案,2课时
  • cover
17 跳 水 《跳水》是本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小说讲述了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在风平浪静的大海上航行,水手们在甲板上拿猴子取乐,猴子把船长儿子的帽子挂到了桅杆顶端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不知不觉爬上了桅杆顶端,随时会摔到甲板上没命,船长在危急时刻,用开枪逼孩子跳水的办法,使孩子脱离险境的故事。 课文按故事的发展顺序展开叙述,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一艘环游世界的帆船正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往回航行,水手们拿船上的猴子取乐,猴子越发放肆起来。“帆船”“风平浪静”“水手们都在甲板上”等信息,为后文孩子遇险及船长逼孩子跳水埋下了伏笔。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经过:猴子抢走了船长儿子的帽子,爬上了桅杆,并做出各种怪样逗孩子生气,在水手们笑声的助推下,孩子为了把帽子抢回来,竟不顾一切地爬上桅杆,走上最高的横木,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第三部分( 第5、6自然段)写了故事的结果:船长看到了这一危急情况,马上用枪逼孩子跳入大海,使孩子脱离了险境。 课文在情节的安排上十分巧妙。一方面具体而细致地描写了猴子“放肆”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辅以水手们“取乐”的笑声,在猴子的逗弄下和水手的笑声中,孩子从“笑得很开心”到“哭笑不得”,再到“气得脸都红了”“气极了”,心情不断变化,直至不知不觉陷入了险境。文章对猴子逗弄孩子的过程描述得最为详尽,着重描写猴子的动作,以充分表现其任意妄为的“放肆”行径,因此,猴子是惹孩子生气的直接原因。对于水手,文章着墨不多,只是围绕“取乐”,将其笑声穿插其间,这笑声是促使猴子行动放肆的原因,更是让孩子不管不顾走上桅杆顶端横木去追猴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在猴子和水手的双重影响下,孩子的自尊受挫,文章通过描写孩子的表现,将其爬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心情变化过程一步步展现在读者眼前。 本篇课文虽然涉及的人物较多,但主次有别,环环相扣,结构严密,感染性强,孩子的心理变化和生命安全始终扣人心弦,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细致、引人入胜。故事采用以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跳水是解决危险的关键一步,而且这一行为的关键人物是船长,它们都是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才出现,这不同于一般文章围绕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进行展开叙述,是本文在表达方面的特色之一。将关键人物安排在最关键的时刻出场,更加有利于加深读者对船长的认识和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文章中对船长言行的描写也非常简洁,只用了少量的动作和语言,就充分体现出船长反应的敏捷、语气的坚定,符合当时危急的情况。船长的这一做法看似残酷,但是联系孩子当时所处的危急环境,我们就会发现,在这一决定背后,蕴含着船长极其丰富的航海经验、沉着处事的惊人智慧和当机立断的非凡勇气。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危急时刻一定要沉着冷静。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展示了孩子在横木上行走的情形,有助于学生认识帆船的构造,更加直观地理解孩子的危险处境,便于想象故事情节发展中的画面。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自主练习等方式会认“肆、桅”等字,会写“艘、航”等生字和正确读写“航行、风平浪静”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跳水的故事。 3.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跳水的故事。 2.推测船长的思维过程,想想船长的办法好在哪儿。 教学难点 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解船长制定计策的思维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跳水的故事。 教学策略 1.字词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