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语文教学案 总第 课 时 课题名称 《出师表》 课时安排 第 课时 备课时间 年 月 教学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 2、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4、了解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生字、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初步理解文章内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导入“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哪位同学能说说,这是杜甫的哪首诗?对,是《蜀相》。写的就是本文的作者诸葛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出师表》。? 二、题解 1、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 2、文体: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 3、出师伐魏背景简介:? 223年刘备病逝,临终对诸葛亮托认国事,并嘱咐儿子刘禅曰:“汝与丞相从事,当事之如父。”后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诸葛亮辅佐刘禅辛勤治蜀,经过了几年的努力,国力有所加强,在这种情况下,他于227年率兵北驻汉中(今陕西省汉中市),准备北伐曹魏,以“北定中原”。临行前上此表文,给刘禅以告诫和劝勉。? 三、交流展示: 1、给生字注音:? 殂(cú)弘(hóng)菲(fěi)陟(zhì)否(pǐ)裨(bì)阙(quē)苟(gǒu)猥(wěi)夙(sù)驽(nǔ)攘(rǎng)咎(jiù)诹(zōu)祎(yī)咨(zī)颓(tuí)先帝遗德(yí)以遗陛下(wèi)长史(zhǒng)行阵和睦(hóng)性行淑均匀(xíng)以塞忠谏之路(sè)2、解释重点词:? 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不宜异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卑鄙:低微而鄙陋。 由是感激:感动、激动。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深入不毛:苗。三、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思考问题: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2、第一部分:晓之以理。 第一层(1):分析形势,提出第一条建议———开张圣听”? 第二层(2):提出第二条建议———赏罚严明”? 第三层(3~5):推荐文臣武将,提出第三条建议———亲贤远小”。 第二部分:动之以情? (6)述身世,讲经历。(7)叙述受命之后的心情与措施,表忠心。? (8)总提期望与要求。? 四、精讲点拨第1段 学生自读课文 ⑴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 ⑵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 ⑶本段提出什么建议?“开张圣听”? ⑷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⑸对陛下进行了怎样的规劝?“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2、小结: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第2段 ⑴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严明赏罚。? ⑵如何具体执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⑶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⑷“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第3、4段 ⑴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⑵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⑸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⑹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