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318848

24 诗词曲五首 教案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5次 大小:4765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词曲,五首,教案
  • cover
24 诗词曲五首 1.反复诵读,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2.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3.揣摩诗歌的内涵,把握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24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十五从军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了解《十五从军征》的体裁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歌。 2.掌握从意象、表现手法等角度鉴赏诗歌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在这笔丰厚的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了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学会珍惜和平的生活。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习《十五从军征》,先引导学生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从诗歌朗读、诗歌翻译、内容分析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1.了解“乐府诗”及写作背景。 (1)乐府诗 乐府:诗体名。由汉代专管音乐的官署名“乐府”而来。汉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歌诗”,魏晋南北朝人始将其称为“乐府”或“乐府诗”。故乐府诗者,主要指两汉至南北朝时为当时乐府机关采集编乐的歌诗。 《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2)写作背景 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非常残酷。在汉朝,男子23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56岁。如遇战争,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准备,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八十”与“十五”相对照,突出其“从军征”时间之久;“始得归”与“从军征”相呼应,则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来。 2.正确朗读诗歌。 (1)读准字音。 生朗读诗歌,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字音。 冢(zhǒng) 累累(lěi) 狗窦(dòu) 雉(zhì) 旅葵(kuí) 舂谷(chōng) 羹饭(gēng) 饴(yí) (2)读对节奏。 生根据课件出示的节奏划分齐读诗歌。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3.理解诗歌意思。 (1)小组合作,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共同翻译诗歌意思。 (2)师明确译文。 提示:译文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十五从军征》“句段精析”栏目。 4.具体赏析诗歌。 (1)诗歌选取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预设 意象:松柏、丛冢、跳兔、飞雉、庭院、旅谷、水井、旅葵。 作用:衬托出荒凉的景象,烘托人物悲凉的心情。 (2)说说“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这四句诗的表达效果。 预设 这几句诗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孤苦伶仃的状况,主人公此时内心感到极度的孤独悲伤。这几句也将哀景推向极致,蓄足了抒情的势,使得最后一句“泪落沾我衣”感人至深。 (3)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来谋篇,其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预设 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想回家,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家中无人,景象荒凉)→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 (4)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预设 这是一首揭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数十年后返回故里时,看到家园荒芜、凄凉破败的情景,由此希望落空,内心感到悲哀茫然,揭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 5.生根据上面的分析,有感情地反复诵读诗歌。 三、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意图】 本环节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先引导学生了解写作背景,再引导学生从诗歌朗读、诗歌翻译、内容分析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1.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