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318923

15 无言之美 教案

日期:2024-06-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0次 大小:3051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无言,之美,教案
  • cover
15 无言之美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清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 1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15课课前预习卡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中,有时虽然“无言”,但是感情却能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陶渊明悠闲自得的心境;“无言独上西楼”写出了李煜深切的故国之思。可见,无言中往往包含了千言万语,我们需要学会去品味其中的“无言之美”。(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诗句导入,引出论述的对象,也和文中举的例子相照应,引发学生的思考。 二、初读课文,梳理思路 阅读课文,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划分文章层次,并按课件中的提示写出相应的层意。 话题导入( 段): 提出问题( 段): 分析问题( 段): 得出结论( 段): 预设 话题导入(1—2段):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提出问题(3—6段):阐述言和意的关系———文学能不能、要不要尽意。 分析问题(7—12段):列举绘画、文学、音乐和雕塑的实例,论证无言之美。 得出结论(13段):归纳出观点———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设计意图】 由于本文是文艺论文,学生不易把握论述思路,所以由教师进行引导,给出划分依据,从而梳理文章的论证顺序。 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细读课文,小组讨论下面的问题。 1.阅读第1—2段。 (1)作者是如何引出“无言”这一话题的? 预设 作者首先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 (2)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哪方面着手研究? 预设 作者认为要探究“无言”的意蕴,应该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 2.阅读第3—6段。 怎么理解“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这句话? 预设 把“言达意”比作“虚线画实物”,运用类比区分言和意,指出言不可能完全达意,只能近似。 3.阅读第7—12段。 (1)怎么理解“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这句话? 预设 在作者看来,对一切的美术作品来说,文字语言有其局限性,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相反,用尽量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意绪,含蓄而不直露,留下空白,让读者发挥想象,去体悟品味,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美感更浓厚,美的印象会更深刻。 (2)在作者看来,文学能否满足“尽善尽美”这个条件?文学是否能达到“美”的境界? 预设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因此文学难以满足“尽善尽美”的条件。但文学依然能达到“美”的境界,因为作者认为对于表达全部意旨,不仅是文学,“一切美术作品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就算言语不能表现所有意旨也能达到“美”的境界。 (3)为什么音乐也讲究“无言之美”? 预设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唱歌奏乐都离不开声音的变化。但是在唱歌奏乐中,有时“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可以发挥想象,体会无声之美的滋味,所以音乐也讲究“无声胜有声”的无言之美。 (4)如何理解作者通过举雕刻塑像“含蓄不露”之美的例子论述无言之美? 预设 因为雕刻塑像是无言的,雕刻“以静体传神”,它的情感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体现出一种无言之美。 4.纵观全文,总结概括。 (1)结合全文,阐释“无言之美””的内涵。 预设 ①“无言”中包含着无限深远的情绪意旨。②“无言”是种含蓄艺术,简单的表述常比冗长的演绎更值得玩味。③“无言”留下了广阔的艺术空间,让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 (2)小组讨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