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323075

湘教版(2019)必修一3.2 大气受热过程 课件-地理(共31张PPT)

日期:2024-05-06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5次 大小:70312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教版,2019,必修,大气,受热,过程
  • cover
(课件网) 知识回顾: 1、反射作用 (2)特点: 无选择性 (因而反射光呈白色) (1)参与的大气成分: 云层(最显著)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云层 越厚 越多 越低 反射越 思考1:晴朗和多云的白天哪一个温度低?原因是什么? 多云的白天温度低。 多云的白天云层厚,云层对太阳辐射反射强,到达地面 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弱,气温不太高。 强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反射、散射、吸收 (一)表现 2、散射作用 (1)参与的大气成分: 空气分子和微小尘埃 (2)特点: 有选择性 思考2: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易散射,因而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 3、吸收作用 特点:具有选择性 思考3:为什么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平流层 对流层 大气对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可透过大气射到地面 臭氧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1、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回顾:影响(地面)太阳辐射因素: 纬度低,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 ,等量太阳辐射散布面积 ,经过的大气路径  ,太阳辐射被削弱___,太阳辐射强度___。 大 小 短 少 大 思考4:赤道地区终年太阳高度较大,但不是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地区的原因是什么?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影响: 纬度、昼长、地势、天气等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太阳在早晨和中午与人的距离确有一些变化,但微乎其微,凭肉眼难以觉察。这种情况对于气温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两个小孩为什么观点不同,那是因为他们看事物的角度不同:一个从视觉出发,用“如车盖”和“如盘盂”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形状的大小;另一个从触觉出发,用“如探汤”的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太阳在中午时的灼热。由于中午太阳照射角大,经过的大气路程短,被大气削弱的少,地球表面获得的热能多,因而气温高;早晨太阳照射角小,经过的大气路程长,被大气削弱的多,地球表面获得的热能少,因而气温低。至于太阳“早晨大,中午小”,则完全是人视觉上的错觉,由于早晨背景小而暗,因此觉得太阳大一些,而中午则有广阔而明亮的天空做太阳的背景,看起来就觉得它小一点了。 探究: 霞是日出、日落前后天空或云层上出现的彩光,由接近地平线的太阳光经大气中尘埃、水汽和空气分子散射后的剩余色光形成。日出、日落时分,太阳光经过大气的路程比正午时分长,更多的蓝光、紫光在进入我们的视野前被散射掉了,剩下主要包括红光、橙光的太阳光。 1. 通常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朝霞、晚霞的颜色就越红。观察这一自然现象,并思考其形成原因。 霞是日出、日落前后天空或云层上出现的彩光,由接近地平线的太阳光线经大气中尘埃、水汽和空气分子散射后的剩余色光形成。可见光中,波长较长的红光和橙光不容易被大气散射,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容易被大气散射。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水汽和尘埃等越多,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越明显,散射掉的蓝光和紫光越多,保留下来的红光和橙光越多,因此霞的色彩就越红。 探究: 霞是日出、日落前后天空或云层上出现的彩光,由接近地平线的太阳光经大气中尘埃、水汽和空气分子散射后的剩余色光形成。日出、日落时分,太阳光经过大气的路程比正午时分长,更多的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