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388763

1.1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化学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1132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质的,分类,转化,教案
  • cover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教学目标   1.基于分类观,按照元素组成,能对已知物质按不同分类标准进行简单分类,利用树状分类法、交叉分类法等建立元素与物质的联系。   2.学会从微粒大小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理解分散系、胶体等基本概念,掌握胶体的重要性质。   3.基于物质类别探究物质转化的规律,掌握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联系及转化特征。   4.能应用分类观及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建立分类观,并能将已有知识进行系统整合。   2.准确理解胶体概念,掌握胶体重要性质。   3.理解物质转化规律并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1.建立分类观,并用其探寻物质转化规律。   2.利用物质转化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结合实例,引入分类法,明确其应用价值。   教师引导:【引入】展示图书馆或超市分门别类摆放物品的实例,明确分类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列举“交叉分类法”“树状分类法”等分类方法。   学生活动:感受分类法的优点,明确分类法需要概括物质共性,确定分类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会有差异。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分类例子学生熟悉,更有代入感,感兴趣的同时更能强化分类的重要应用。同时明确分类需要有标准,找共性,作为后续分析一类物质的共同性质提供理论基础。   2.实践活动,应用分类法将物质进行分类。   教师引导:【任务1】将“物质”进行分类,明确各类物质共性(定义),并举例说明。   学生活动:将物质进行分类如下: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单一物质进行系统分类,为后续寻找同类物质的共性做铺垫。   (二)环节二   1.引入分散系,胶体等概念。   教师引导:   【问题】混合物是否可以再分?回顾溶液、浊液的概念,总结共性,得出分散系概念。依据分散质、分散剂的状态将分散系分类,并举例;依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分类,引入胶体的概念,并举例。   学生活动:   (1)回顾溶液、浊液,归纳得出分散系概念。   (2)将分散系分类,引出胶体定义,即分散质粒子直径为1-100nm。   设计意图:回顾已学,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将混合物进行再分类,弥补物质分类时的空缺。   2.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   教师引导:【演示实验】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硫酸铜溶液及新合成的氢氧化铁胶体,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列举生活中的丁达尔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实验现象,获得胶体性质-丁达尔效应,思考理解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探究胶体性质,通过观察、分析等方法获得结论。   3.鉴别、分离提纯胶体。   教师引导:【任务2】基于性质,鉴别氯化钠溶液及淀粉胶体,并设计实验,将其混合物进行分离。   学生活动:【学生实验】依据分散质粒径大小不同,利用半透膜设计实验分离胶体及溶液,并检验是否成功分离   设计意图:诊断评价学生对胶体本质及性质掌握情况,训练学生实验能力,深化对胶体的理解。   (三)环节三   1.探究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教师引导:【任务3】将初中所学代表性物质进行分类,以Ca、CaO、Ca(OH)2、CaCO3为例探究金属单质、碱性氧化物、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以C、CO2、H2CO3、CaCO3为例探究非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酸、盐之间的转化规律。   学生活动:结合具体实例,归纳总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规律,完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设计意图:将初中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合,基于分类法,寻找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   2.基于已知,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教师引导:【任务4】结合实例,总结酸、碱、盐的通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归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