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46261

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检测卷 2011.11

日期:2024-06-2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3次 大小:239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八年级,语文,第四,单元,检测,2011.11
  • cover
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检测卷 (满分100分 时间120分钟)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得分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静(mì) _ 贿(lù)    (qiáo)__ 望 (guī)_____宝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我们唱着曾风糜一时的《高山青》神游了阿里山,看到了台湾著名的被冠为“神木”的红桧;在醉人的暖风中,观热带雨林,涉蓝沧碧水,宿傣家村寨,看寨子里的人们到寺庙祁福……真是一幅幅色彩班斓的民俗风情画。 错别字 改 正 3.默写。(10分) ① ,决眦入归鸟。 (杜甫《望岳》) ②无为在歧路, 。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③人生自古谁无死, 。 (文天祥《_____》) ④ ,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 ⑤潭中鱼可百许头, 。 (柳宗元《小石潭记》) ⑥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 (奥斯特洛夫斯基《生命的意义》) ⑦面对危机,我们积极应对,攻坚克难,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可以用王安石《登飞来峰》中的诗句来形容: , 。 4. 结合“长城”专题的学习,说说阅读下面材料后你对长城的认识。(4分) 资料:秦始皇一方面派三十万大军修长城,防御北方匈奴的侵犯;另一方面却“焚书坑儒”、横征暴敛,实施酷刑,最后到秦二世就亡国了。从战国时的秦国、赵国、燕国开始到明朝末年修筑的长城,历来就是中原农耕民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手段。且不说长城沿线埋下了多少尸骨,耗费了多少财产,就是以军事上的作用而言,长城又何尝达到了中原统治者当初的目的呢?实际上一旦中原王朝失去军事实力,长城就形同虚设。秦始皇死后匈奴就越过长城占了河套地区,明朝末年清兵出入长城如入无人之境,真正沿着长城作武力对峙的例子并不多见。能够把农业和牧业民族同时统一起来的政权就不需要、也绝不会修筑长城。到了清朝,长城内外归于一统,残留的长城开始还作为地区间的关卡,以后就被完全废弃了。 _____ _____ 5.当前,在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不愿意阅读名著的现象,如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时,有些同学认为书中所写的东西已过时了。语文老师针对同学们的阅读情况,告诉了 同学们三句话。请你根据这三句话探究语文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怎样的阅读建议。(3分) ①清人张潮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 ②一代代人都在读安徒生,但成人和孩子的体验是不同的。孩子们喜欢的是那些美丽 的故事,成年人喜欢的却是它反映的深刻的人性主题,无论是苦难还是爱情。 ③文学阅读和人生经历息息相关,卡尔维诺强调“经典在于重读”的意义也许就在这里。 _____ _____ 二、阅读与理解(45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6-10题。(12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背景补充: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6.解释加点词。(2分) ⑴念无与为乐者 ⑵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