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算法和算法的描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算法的概念和特征,体验算法描述的各种方法。 掌握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的技能和方法。 关注算法设计的意义,体验不同算法解决问题的效率。 2、过程与方法 能分清各种算法描述方法的优劣,能判定哪种场合适用哪种算法描述方法。 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用直观的方法描述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入算法描述的意义,让学生认同学习“算法与算法描述”的重要性。 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 以分组讨论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体验用自然语言、流程图或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的过程,让学生认同在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算法设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用流程图来描述算法。 教学手段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边讲边练,学生自主探究,教师辅助讲解引导。 教材分析 在本教材(《算法与程序设计》< 选修1 >)的第一章第1节里面,学习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粗略讲述了算法的描述方法,在必修版本《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1节里面,也利用几个具有趣味性的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到了设计算法在计算机程序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本节通过“求两个整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欧几里得算法———辗转相除法”的例子,介绍算法的概念、算法的特征、算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算法描述的方法,如自然语言、流程图和伪代码等方法。 学生分析 《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1面向的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首先,学生在高中一年级学习了《数学选修3》模块,里面的第一章就已经讲述了算法和程序流程图的描述以及算法的基本语句;其次,在必修版《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里面,他们也初步接触到了计算机程序开发的基本过程。由此可知,学生对算法已经不陌生,但是还没有了解算法的明确地位和作用,也仍未具备用不同算法描述语言对算法进行描述的能力。 教学过程(40分钟)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知识 (2分钟) 『提问』:我们在上节课通过“韩信点兵”的例子探讨了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还记得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步骤吗? 我们这节课将详细探讨设计算法这一重要的环节。 学生回忆、讨论 『回答』:具体问题->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得到答案 巩固上节课学习知识,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新内容。 情景引入 (5分钟) 从欧几里德的故事入手,让学生重温辗转相除法。 『投影』:辗转相除法的步骤,让学生使用辗转相除法求解两个正整数m=12和n=8的最大公约数。 学生思考辗转相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讨论』:学生结合辗转相除法的算法描述,跟踪辗转相除法解决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 让学生对算法描述方法有个初步的了解,为讲述算法的概念和特征作好铺垫。 任务驱动 (2分钟) 『任务驱动』:在公元前3000多年就有了“算法”这个名词,那么什么是算法? 怎样对算法进行描述呢? 学生带着疑问去探讨算法和算法描述的奥秘。 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算法的概念特征 (7分钟) 『讲授』:算法的概念和特征。 算法是在有限步骤内求解某一问题所使用的一组定义明确的规则。 『提问』:一个算法一定要有输入吗? 『反例』:算法可能有0个输入。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a=3,b=4 Print a*b End sub 『实例』:利用语文学习中碰到的歧异句,对比说明程序语言的严谨性。 1、“这个人好说话。” 2、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得出结论:程序语言不能有二义性 『演示程序』:1、说明算法的有穷性。(程序出现死循环的严重后果) 2、用how to do? what to do?说明算法有穷性的意义。 算法的输出:算法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算法的可行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