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序的选择结构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和掌握VB语言的条件语句的格式、功能、执行过程,掌握条件选择语句的使用方法,能够编写简单的选择结构的程序 (2)初步掌握程序调试、运行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制作矩形框”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条件选择语句的执行流程及使用方法,通过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经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2)让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乐趣。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社版、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模块一《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第2章《程序的基本结构》2.3.2节《选择结构》第1课时,是在上两课时(2.1—2.2)学习VB的顺序结构的基础上,学习程序的选择结构—条件语句,其中包含“条件语句的格式、功能、执行过程”。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对事物进行判断和选择。如何在程序设计中能够实现判断和选择,条件语句是重要的选择方式之一。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采用是否能成功制作矩形框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等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通过分析程序,归纳总结出VB语言的条件语句的格式、功能、执行过程。 重点:理解VB语言条件语句的格式、功能、执行过程。 难点:在理解条件语句的基础上,如何利用计算机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策略] 本节课以课程标准为核心,以教材为依据,教学流程呈现梯度层进式发展。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制作矩形框”问题,引入选择结构,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学习if语句,并通过练习加深学生对if语句的认识和理解。学生参照课本输入程序代码,调试运行,进一步加深印象。“编写程序”环节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照算法来编写程序,以降低学习难度,逐步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 以醒目的方式将条件语句的格式、功能和执行过程呈现给学生,把鼠标还给学生,自己动手实践,通过商场打折问题加以强化,课程安排形成循序渐进的梯度,充分挖掘学生潜力。展示评价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条件选择语句的执行流程及使用方法,逐步建构规范合理的利用计算机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意识。 [教学环境] 具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微机房 [课时] 1节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提出问题:一条长度为L的铁丝,希望用来制作一个面积为S的矩形框,问这个矩形框的长和宽应当各为多少?才能制作出来这样的矩形框? 学生活动:思考分析问题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写出算法。 分析问题 设长为X,则宽为L/2-X,列出方程经X(L/2-X)=S 得:X2-L/2*X+S=0,通过求根公式可得出解答。 设计算法(板书) 输入L; 输入S; 判断D=L*L/4-4*S 如果D>=0,则计算X1=(L/2+sqr(D)/2和X2=(L/2-sqr(D))/2 输出X1和X2,否则,输出“找不到这样的矩形!”。 结束。 分析以上算法的流程图,引入新课 教师总结:(展示定义)像这种根据不同的条件判断来决定程序执行走向的结构,我们把它称为选择结构———引出本节课内容。 新课讲解 教师讲解:选择结构主要用条件语句的格式来来实现,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学习条件语句(if语句)。 单分支选择结构 教师活动:课件出示单分支选择结构的格式、流程图。 格式一: If? 条件 ? Then? 语句组 格式二: If? 条件 ? Then 语句组 End if 注:格式二中的 If 和 End if 必须成对出现 判断条件件 语句组 真 假 请同学分析流程图总结该语句的执行过程。 学生活动:根据流程图总结单分支选择结的执行过程。 举例 如果x大于或等于y,则输出x - y的值。 双分支选择结构 教师活动:出示格式、流程图,请同学分析流程图总结该语句的执行过程。 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