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课时2)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概念原理类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重点知识。该内容教学可安排两课时。第1课时的重点是:形成认识化学反应的微观视角,认识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发生电离,构建酸碱盐的概念。课时2的重点是: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通过书写离子方程式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与评价目标 教学目标 通过从物质角度和离子角度分别认识发生在溶液中的反应,认识离子反应的定义。 通过实验事实结合离子数目的变化,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通过对已认识的离子反应的认识和归纳,学会初步判断不共存的离子。 评价目标 通过对化学反应本质的分析和交流,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认识的层次(宏观物质水平、微观离子水平)。 通过对具体实验现象的辨识,诊断并发展学生实验操作及化学反应辨识能力水平(宏观现象、微观原因)。 通过对物质及其变化的事实认识,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水平(物质水平,微粒水平)。 教学与评价思路 教学过程 I素材认识和交流 【学习任务1】从物质角度和离子角度分别认识发生在溶液中的反应。 【评价任务1】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认识的层次(宏观物质水平、微观离子水平)。 Ⅱ符号表征 【学习任务2】离子方程式的概念认识及书写步骤认识。 【评价任务2】诊断学生对离子方程式书写的认识程度。 【学习任务3】离子方程式书写练习及认识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评价任务3】诊断和发展学生对离子反应本质的认识水平及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熟悉程度。 Ⅲ本质分析和总结 【学习任务4】实验事实结合离子数目的变化,认识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评价任务4】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反应本质的认识水平(物质水平,微粒水平)。 【学习任务5】通过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认识,了解离子不共存的原因。 教学思考 个人认为本节课离子反应的设计应该属于“归纳与演绎”②的过程,而非“探究性学习”①过程,不能为了“探究”而“探究”。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认识,是从个别反应推及一般,在从一般到个别,反复认识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经验的总结。而对其本质的认识,是建立在电离的基础上,通过对离子数目的判断,从定量角度认识化学反应。 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对问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 归纳与演绎是逻辑思维的两种方式。人类认识活动,总是先接触到个别事物,而后推及一般,又从一般推及个别,如此循环往复,使认识不断深化。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演绎则是从一般到个别。 2、本课时的设计分为三个方面:素材的认识和交流、符号表征、本质的分析和总结,这三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已有的实验事实和对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认识,可以作为离子反应学习的前提,因此设计第一部分是为了复习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在对熟悉的知识进行分析,分别从物质角度和离子角度分析,逐渐深入,从“宏观”角度认识转化为“微观”角度认识,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符合学习的过程。第二部分符号表征实际是对离子方程式的联系,这一部分属于应用阶段,需要学生对书写的步骤掌握的非常牢固,因此这一部分内容需要通过练习加深,应在课后补充适当的练习;第三部分本质的分析和总结,则是整体通过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加深对离子反应的认识,进而分析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课时1) “电解质的电离 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必修课程中概念原理类的内容,是高中一年级全体学生都要学习的重点知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