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570244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表格式教案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21340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册
  • cover
莘县实验初级中学教案设计 年级:八 学科: 语文 主备人: 王义锋 使用人: 课题 1.社戏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教学目标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重点 概括主要事件,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 难点 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过程 个性化设计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二、检查预习1.社戏知识简介。“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2.《呐喊》简介。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集中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3.背景简介。《社戏》写于1922年10月,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三、整体感知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四、合作探究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一幅水乡月夜美景图。②“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动写静,表现了“我”去看社戏时急切、激动的心情。人物描写:①“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运用“点”“磕”“退后”“上前”这些动作描写表现小伙伴们驾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