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61561

名师导学——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第四单元)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40次 大小:1841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名师,导学,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
  • cover
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乘着音乐的翅膀 一、音乐故事 1.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传说战国时代,韩国有个名叫韩娥的歌唱能手,闻名全国。有一年,韩国突然狂风暴雨,洪水决堤,巨浪冲天,把田园、房屋都冲毁了,百姓纷纷跑命。韩娥在乡亲帮助下幸免于难,投奔齐国。途中盘缠用尽,靠卖唱为生。她一路走一路唱,美妙的歌声打动了所有的听众。她走后,大家觉得她的歌声仍旧旋绕在屋梁之间,久久不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即源于此。 韩娥来到齐国雍门,投宿客店。谁知一踏进店门就被掌柜连骂带推赶出门外。这时候,韩娥深切地感受到父老乡亲的苦难和眼前所受的屈辱,把心中的激情化作了一曲人间最哀怨凄楚的歌声。歌声向雍门四面八方飘去,一时间山风停啸,河水停流,行者止步,泣天动地。以致韩娥走后,雍门男女老少仍然沉入愁海之中,昼不能吃,夜不能眠。于是派人追赶韩娥,恳请她返回雍门。韩娥重新唱起了欢乐的歌,歌声传遍千家万户。于是大家愁云消散,都情不自禁地放歌欢舞,把雍门变成了欢乐的海洋。于是雍门人盛情款待韩娥。 [附原文: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过逆旅,逆旅人辱之。韩娥因曼声哀哭,一里老幼悲愁,垂涕相对,三日不食,遽而追之。娥还,复为曼声长歌,一里老幼喜跃挘╞iàn鼓掌拍手表示欢欣)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赂发之。故雍门之人,至今善歌哭,放(通“仿”,模仿)娥之遗声。 (选自《列子·汤问》)] 2.阿炳和《二泉映月》 阿炳,原名华彦钧,无锡民间音乐家,他的一生几乎是在黑暗的旧社会中度过的。他生来家庭贫穷,偏偏老天不佑可怜人,中年的他双目失明,从此,他便靠拉二胡卖唱和演奏为生。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江苏无锡惠山泉,被称为“天下第二泉”),他无法欣赏到那美丽的月色,只能听到潺潺的泉水流动的声音。至此,他想起了他师父生前说的一句话:“在二泉的流水中可以听到许多美妙的声音。”阿炳触景生情,拿起了手中的二胡,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他诉说着小桥流水的地域风光、人间的沧桑与悲凉和自己的坎坷命运……我们似乎能听到那沉重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都是阿炳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的。这首阿炳用所有的情感著成的乐曲,便是闻名中外的《二泉映月》。《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不朽杰作,悠扬凄婉的二胡声,如泣如诉,感动着无数人。 二、名作欣赏 (一)在歌声中回忆(节选) 萧 乾 国歌(正如国旗)的更换,标志着一个民族走过的历程。二十年代我还是个娃娃时,唱过一阵子“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那时排队去国子监祭孔,打的是五色旗,唱的是《大哉孔子》。1927年后,每星期一举行“纪念周”之前,先得朝着青天白日旗鞠躬,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1930年在辅仁大学,有一天一位欧洲大音乐家来校参观。唱国歌时校长特请那位客人弹琴伴奏。他弹着弹着,气得弹不下去了。后来听说他嫌那乐谱太离格。 1949年10月1日奏《义勇军进行曲》时,就像同一位老朋友重逢,只是如今他穿上了大礼服,庄严了,但仍令人感到亲切。早在三十年代就唱起它了。 二十年代,我曾听一位堂兄唱过一支带有反帝意识和爱国主义情绪的歌曲。当时刚上学,字认得不多,所以歌词有些部分至今也只读得出音,写不出字来。大致是: 黄族应享黄海权,亚人当种亚洲田,青年,青年,且莫同种自相残,坐教欧美着先鞭。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洪水纵滔天,只手挽狂澜。方不负,石盘铁砚,后哲先贤。 每次唱它时,都觉得胸脯在向上挺,慷慨激昂起来。 音乐———特别是歌曲,在我的生活里一直占有特殊的位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