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61571

名师导学——23 愚公移山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74次 大小:2180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名师,导学,愚公移山
  • cover
23 愚公移山 课前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太行( )/万仞( )/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 箕畚( )( )/始龀( )/一厝朔东( )/荷担者( )/孀妻( ) 河曲智叟( )/穷匮( )/亡以应( ) 2.《愚公移山》选自《 》,是一则带有神话色彩的 故事。列子,名 ,又名 , 时期郑国人。 家代表人物之一。 课内达标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河阳之北( ) (2)惩山北之塞( )( ) (3)出入之迂也( ) (4)聚室而谋( ) (5)吾与汝毕力平险( )( ) (6)指通豫南( ) (7)杂然相许( ) (8)其妻献疑( ) (9)如太行、王屋何( ) ( ) (10)且焉置土石( )( ) (11)投诸渤海之尾( ) (12)寒暑易节( ) (13)北山愚公长息( ) (14)固不可彻( ) (15)虽我之死( ) (16)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 (17)何苦而不平( ) (18)惧其不已也( ) (19)帝感其诚( ) (20)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 4.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方:①方七百里( ) ②方其远出海门( ) 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 ④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 ) (2)且:①年且九十( ) ②且焉置土石( ) ③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 ④存者且偷生( ) ⑤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 ⑥且壮士不死即已( ) (3)以:①以君之力( ) ②河曲智叟亡以应( ) ③杀之以应陈涉( ) 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⑤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 (4)曾:①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 ②曾益其所不能( ) ③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④曾不吝情去留( ) ⑤荡胸生曾云( ) (5)固:①固不可彻( ) ②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 ③吾义固不杀人( ) (6)之:①本在冀州之南( ) ②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③跳往助之( ) ④告之于帝( ) ⑤辍耕之垄上( ) (7)于: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②告之于帝( ) ③皆以美于徐公( ) (8)其:①其妻献疑曰( ) ②其如土石何( ) ③惧其不已也( ) (9)而:①面山而居( ) 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 ③而山不加增( ) 5.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的意思。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通( ) (2)甚矣,汝之不惠!( )通( ) (3)河曲智叟亡以应。( )通( ) (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通( ) 6.下列各句朗读停顿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B.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3)甚矣,汝之不惠! (4)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8.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 A.这篇寓言故事相当完整,有背景、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写出了一些生动的细节。 B.本文塑造了愚公的生动形象,通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C.本文结尾写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把两座大山背走了,这是一种封建迷信思想。 D.愚公跟智叟的对比是文中的主要对比,是故事寓意之所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 扩展阅读 (一)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①,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②,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③,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④,二翁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 ①去乡:这里指去世。 ②向:从前。冀、雍:古代两个州的名称。 ③曩(nǎng):以往,过去。 ④翌(yì)日:第二天。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叟携酒至乙翁第( ) (2)向吾远游冀、雍(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