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622331

【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整理】【中国古代史整理】(详细版)

日期:2024-05-05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27次 大小:1884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整理,上海,高考,历史,复习,笔记
  • cover
中国古代史 历史笔记 李晓京 _____ 第一单元 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 · 中华文明起源(考古发现与神话传说) · 夏文化(考古发现与后世文献记载对比互证) · 商朝文化(考古发现、当时文字与后世文献记载多重印证) 史料的分类 一、按照资料的表现形式,将历史史料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 1、文献史料 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实物史料 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按照资料价值的不同,分为 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材料)和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 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第二手史料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与无意史料 (1)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 “有意的史料”; (2)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2、“正史”(官方记载)与“野史”(民间记载) (1)正史:一般认为是指由宫廷史官记录的史书; (2)野史:一般认为是指古代私家编撰的史书,与官修的史书不同的另一种史书,与“正史”相对而言。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 1、原始农耕 时间: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 标志:采集、狩猎→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南稻北粟、南北并立) 意义:①第一次经济变革 ②农耕聚落,聚族而居(陕西临潼姜寨) ③对中华文明产生影响(重农思想、农业科技等) 2、中华文明的起源 特征:满天星斗,八方雄起(多元文化) 核心: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 3、史料 二、【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前21世纪—前1600年)】 1、后世文献(《礼记》) 大同之世(原始社会)→小康之世(阶级社会) 公天下→家天下 禅让制→世袭制 部落联盟→国家(基本特征:设官分职、军队、监狱、刑法) 2、考古(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宫殿式建筑:社会分化 石制农具:农耕经济 青铜器:青铜时代 礼器、祭器:体现等级贵贱 3、结论:二重证据证实夏王朝 争论:缺少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资料 三、【商朝与青铜文化(前1600—前1046)】 1、前1600年,汤灭夏,建商朝 2、政治体制:内外服制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外服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控制的地区 关系:松散的联盟 3、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社会分工) 4、文化:青铜文化(青铜器的象征和功能、甲骨文) 结论:通过考古挖掘,商朝已经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历史也因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史 第二单元 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 西周(前1046—前771)牧野之战,定都镐(西安,西周、秦、西汉、新、东汉献帝、隋、唐 )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奴隶制度瓦解时期 战国(前475—前221) 封建制度形成时期 秦(前221—前206) 楚汉战争(前206—前202) 一、【政治】 (一)分裂→统一 春秋战国 1、三次大分裂 三国两晋南北朝 五代十国辽宋夏金 秦的统一(前221) 三次大一统 隋的统一(589年,西晋曾短暂统一) 元的统一(1279年) 趋势:统一是主流,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国家的统一与分裂 1)、国家统一的原因: 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封建国家统一的根本原因。 ②民族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