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642880

统编版八年级语文寒假拔高辅导讲义(梳理+技巧)第11讲 作文技巧之铺垫衬托(含答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4次 大小:3311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技巧,衬托,铺垫,作文,统编,梳理
  • cover
第11讲 写作手法之铺垫、衬托 课程目标 1.明确铺垫和衬托的内涵和作用。 2.掌握在记叙文写作中运用铺垫、衬托的具体要求和方法技巧等。 3.在记叙文中能够恰到好处地运用铺垫和衬托的手法来写作。 一、要点梳理 (一)铺垫及其作用 铺垫是为了表现主要写作对象而提前做的基础性描写。也可指写作手法中的烘托手法。在作文中铺垫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环境描写作铺垫 环境描写在作文中可以渲染气氛,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也可以照应人物的心境。因此,在作文中恰当加入环境描写可以为文章增色,也可以让文章在结构上顺利过渡。 例如,鲁迅在《孔乙己》中写道:“中秋过后,秋风是一天凉比一天,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文中这里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暗示当时天气已经很冷了(秋风越来越凉,初冬,靠着火,穿棉袄),为下文写孔乙己的悲惨遭遇作了铺垫。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2.用侧面描写作铺垫 在作文中用侧面描写写人物,层层铺垫,步步蓄势,往往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出场就布置了铺垫过程。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德操感叹刘备手下空有关、张、赵云等“百人敌”的勇将,而独少运筹帷幄之谋臣、统帅。一句话击中了刘备的心病。接着他向刘备介绍了“卧龙”先生,为诸葛亮的出场铺下第一块基石。接下去是徐庶出辅刘备,旗开得胜,击败了曹军,印证了水镜先生判断的正确。只可惜一仗之后徐庶就被曹操骗走,这才有徐庶走马荐诸葛的情节。刘备这时才知道“卧龙”先生原来就是诸葛亮。刘备以前到处碰壁,现在有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体会到“左右不得其人”的致命弱点,于是接下去便是三顾茅庐,一而再,再而三地请诸葛亮出山,等气氛酝酿足了,诸葛亮才登场亮相。这种铺垫不仅刻画了人物的隐士风度,也满足了读者的审美需求。 3.用背景介绍作铺垫 作文中可以介绍必要的背景,让人物的行为顺理成章,也更加凸显了人物的情感和品质。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文章开头写家境贫穷,“父亲”差使交卸了,祖母死了,“父亲”变卖典质,安葬了祖母,家境十分贫寒。接着又写到“父亲”亲自到车站送别,和车夫讲价钱,上车给“我”挑选座位,并帮我铺好大衣等四件事。作者写这些要表达的意思有二:一是要告诉读者家里这样穷,可是“父亲”还是让“我”穿好,从后文作者交代的自己的皮大衣证明这一点;二是告诉读者“父亲”作为一家之主,生活压力这么大还是不顾一切来照顾“我”,可见“父亲”对“我”是怎样一种关爱之情。实际上作者写这些时,自己感情也已在酝酿蓄积,带动读者酝酿蓄积感情,待到写父亲蹒跚过铁道,爬上爬下去买橘子给“我”解渴时,“我”感激父亲、理解父爱这种激动的心情就一发而不可收。作者感情进入高潮,作品内容也进入高潮。这就是铺垫的效果。 (二)“伏笔”和“铺垫”的区别 1.先举两个“伏笔”的例子: 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有联系。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莫泊桑的《项链》一文前部分写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把项链收藏在很显眼的地方,暗示它并不贵重,丢项链向珠宝店老板打听时,老板称只售出了匣子,未售出项链。至结尾处写道“项链是赝品”。显然,为使这一结局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作者在上文给了必要的暗示。而这些暗示,其目的都不在于“衬托”结尾的“意外”,而仅仅在于使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