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692840

四川省成都第七高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2503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四川省,成都,第七,高中,2020-2021,学年
  • cover
成都七中2020—2021学年度上期高一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君子之道“智”“仁”“勇” 周可真 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而第十四篇《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孔子的自我评判表明,他是从“智”“仁”“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知”(认知)“情”(情感)“意”(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也就是说,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屏障,它们在本质上是同一的,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只是其“成人”的外延有大小之别———在圣人境界中,“成人”的外延扩展至全天下,其“成人”是“成天下之人”。 从现代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在认知过程中,“智”所涉及的是事实关系,它表现为事实判断;“仁”所涉及的是价值关系,它表现为价值判断;“勇”所涉及的是行为关系,它表现为行为判断。其中,行为判断是认知过程的最高阶段,是根据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来作出行为决定。行为判断之得当与否,取决于事实判断的正确与否和价值判断的合理与否。故行为判断是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这意味着“勇”集中反映与综合体现着君子人格特征。 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是“见义而为”, 其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选自《光明日报》2017 年10 月11 日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自我评价他在“智”“仁”“勇”三个方面做得不够好,因而子贡认为孔子还算不得“君子”。 B.孔子所谓的“君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就是在“知”“情”“意”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C.子贡、孟子发展了孔子的理论,认为君子和圣人不再有区别,二者都是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 D.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君子”可以从其行为是否得当入手,无须过于纠结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来重新阐述传统文化中“君子”的概念,在学术上具有创新意义。 B.文章第二段在论述观点时使用“本质”“外延”等说法,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谨性和准确性。 C.文章第三段从认知角度讨论了“智”“仁”“勇”三者的关系,认为三者是一种并列关系。 D.全文紧密围绕儒家关于“君子”的人格特点展开多角度论述,行文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论语》选段不属于“君子”表现的是( ) A.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