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课时以中央官制的演变为主线,将第3课与第4课“三省六部制的确定及其演变”与“皇权的不断加强”整合,将历朝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皇权的加强阐述清楚。.第二课时:讲述“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与集权措施”;“古代选官制度和监察、谏议制度”。 第3课 古代地方制度、选官制度、监察与谏议制度 秦 东汉 唐朝 宋 元朝 明朝 清 课堂设问三1 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的特点 A.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行政体系。 B.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 C.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D.地方权力分散。 E.中央控制地方官任免、监督、考核。 2 弊端 A.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B.地方缺乏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二地方建制 郡县制 州郡县 道州县 路州县 行省制度 废行省, 设三司 省道府县 三.选官制度 在我国封建社会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历代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地位,都十分重视培养和选拔人才,并逐步建立了一套考试和选官的制度。 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制(西周开始) 按军功授爵(战国、秦、汉) 察举制和征辟制(汉武帝时期开始) 九品中正制度(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 科举制(隋唐开始) 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实现,迫切需要一种使中央集权正常运作的选官制度,两汉时察举制度应运而生。 董仲舒 (公元前179~前104 ) 晁错 两汉察举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世胄蹑高位 英俊沉下僚 ———左思 隋唐科举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近试呈张水部》朱余庆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觉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籍 唐代进士及第后,要题名大雁塔,考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 两宋 殿试图 别头试、锁院、弥封、誉录 苏易简 王安石 明清科举 府试、县试(童生) 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秋闱” “桂榜” 会试(贡士)“春闱”“礼闱” “杏榜” 殿试(进士) 清代一品官出身进士简表 官职 总数 进士出身数 比率 尚书 744 339 45 % 左都御史 430 221 51% 巡抚 989 390 40% 总督 585 181 31% 龙门 独占鳌头 这本书名叫《四书备旨》,厚约1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印刷、装帧很是精美,合起来,像今天的英文袖珍小字典。据首页标注,此书印于1893年,印刷商为“上海城内周月记机器印书处”。小书收录四书的全部内容和批注,足有20多万字。密密麻麻,一页就排了900多字!其中,正文字大小2毫米见方,而注解文字仅1毫米见方。拿着放大镜,记者也看得脑袋发昏。说来好笑,书商竟在首页上留言:“幸勿误带入场。” 麻布坎肩夹带 科举最后一张金榜 光绪 山东威远县知县 娄栋之殿试卷 全国唯一状元试卷 课堂设问四 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科举考试作为古代读书人实现人生理想的主要途径,提高了官员的素质,巩固了王朝统治,促进了社会进步。科举制度是比较完备而又严密的选官制度,在国际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但是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遏制了创造力,培育了顺从性。科举制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大量浪费,造成了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与封建社会的没落密切相关。 (回顾)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沿革简史 1、世卿世禄制: 2、军功授爵制: 3、察举制: 4、九品中正制: 5、科举制: 西周时期盛行、后逐渐消亡 商鞅变法时确立,有利于打击旧贵族的势力和提升地主阶级的地位 西汉武帝时确立,自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初期重德才,后期重门第 曹魏时确立,初为加强集权,后成为门阀士族垄断高官厚禄的捷径 隋炀帝时确立,后世发展完善,初期积极作用明显。明清时逐渐走向僵化 (提升)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大体经历了三大阶段:西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