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724146

浙江省衢州五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8次 大小:33750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浙江省,衢州,五校,联盟,2020-2021,学年
    考生须知: 2020 学年第一学期衢州五校联盟期末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 试题 本卷共 8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学号和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写在指定位置;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一、现代文阅读(30 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0 分) 材料一: 我在上一篇里说明了乡土社会的一个特点就是这种社会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在社会学里我们称之为面对面的社群。在“面对面的社群里”可以不必见面而知道对方是谁。 “贵姓大名”是因为我们不熟悉而用的。熟悉的人大可不必如此,足声、声气、甚至气味都可以是足够的“报名”。我们社交上姓名的不常上口也就表示了我们原本是在熟人中生活的,是个乡土社会。 文字发生之初是“结绳记事”,需要结绳来记事是为了在空间和时间中人和人的接触发生了阻碍。我们不能当面讲话,才需要找一些东西来代话。如果是面对面可以直接说话时,文字这种被预先约 好的意义所拘束的记号,不但多余,而且有时会词不达意引起误会的。 文字所能传的情、达的意是不完全的。这不完全是出于“间接接触”的原因。我们所要传达的情意是和当时当地的外局相配合的。你用文字把当时当地的情意记了下来,如果在异时异地的局中去看,所会引起的反应很难平合于当时当地的圜局中可能引起的反应。文字之成为传情达意的工具常有这个无可补救的缺陷。于是在利用文字时,我们要讲究文法,讲究艺术。文法和艺术就在减少文字的“走样”。而在说话时,我们可以不注意文法。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等到传真的技术发达之后,是否还用得到文字, 是很成问题的。这样说来,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了。面对面的往来是直 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文字下乡》) 材料二: 费孝通认为,乡村工作者所谓乡下人的“愚”是不成立的。他反驳得很好。但是,他仅从熟悉社会只需要语言、不需要文字来解释为何乡土社会缺乏文字,不免过于片面简单了。他们真的不想学习文字?首先,乡村里认字的人身份上就不一样,在大家眼里那是认字的、有学问的。其次,从实用的角度说,认识字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派上了用场,可应不时之需。总之,即使在乡土社会里,文字还是需要的,并不是因为熟悉了,交流可以面对面,语言比文字更方便,就真的完全不需要文字了。阻碍文字的下乡,关键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乡村穷,上学认字大概是比较奢侈的。我小时 候,还不时听到村民说自己的子女,上学的目的就是认几个字,不是睁眼瞎,说明村民还是求一点文字的基本作用的。另一方面是缺乏教授文字的人才,即使有些人家经济上可以支付得起,也找不到老师。经济学里有个供应学派,认为供应创造了需求。没有供应也就想不到学字这个需求了。总之,并不能因为乡土社会里都是面对面的群体,就认为乡村人对文字没有需求了。 (摘编自陈心想《走出乡土》) 材料三: 费孝通的隔代学子陈心想在透视文字下乡时提出一个观点以求深化这一讨论:供应创造需求。用供应来审视,确实一言难尽。 政府作为供应者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需求供应”的关系。特别是在集权政体下,政 府的供应可以无视需求方的愿望和利益。于是,在不同阶段,分别造就了政府供应与乡村需求背离、供应名存实亡、供应过剩等三类现象。其一,1922 年民国政府规定:所有儿童接受四年基础教育。但科举的目标没有了,而新式教育与农村现实严重脱节,乃至出现了费孝通观察到的:很少有人来 上学。其二,1949 年后,城乡教育呈现极大的差距。城市的教育国家出钱,农村则村民集资,即乡村的义务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