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755511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0.3 做功了吗

日期:2024-05-21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5次 大小:17866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科版,八年级,物理,一册,教案,-10.3
  • cover
“第三节 做功了吗?”教学设计 一、学习任务分析: 《做功了吗?》是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沪科版八年级第十章第三小节的内容。从教科书 编写来看,主要涉及三块内容:一是利用“功的原理”这一发现引入“机械功”的概念;二 是“怎样才算做功” ;三是“怎样计算功” 。在学习这一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 机械与力等知识。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机械功是力与位移的综合效果。 学习机械功的知识, 是对前面力学知识的延续和应用, 也是后面学习功率、 机械效率、 机械能等知识的必要准备。 关于这一科学内容,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有两个条目: 3.2.2 知道机械功, 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3.1.3 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后续学习中会涉及到)。从认知水平来看,一条属于“了解”水平,一条属于“认识”水平,其中对“功的原理”没有提及(但本质已经涉及)。这就是国家标准中对这一内容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下册的学生,由于普及了义务教育,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一) 知识基础。学生已学习了运动和力、力和机械等知识,具备了学习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但也有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分析受力,没有搞清运动和力的关系,不能把握力与移动距离之间的内在联系,导致在判断物体是否做功、进行功的计算时,把不对应的力与距离联系在一起,而引起错误;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中杠杆平衡条件、动滑轮的特点等知识,还学习了力和长度的测量,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但结合刚学过的功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完成功的原理的实验探究还有相当的难度。(二)认知能力。学生思维较活跃,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概括和归纳能力。(三)学习动机。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具有比较典型的求趣、求动心理。 (四)学习风格。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喜爱合作学习,喜爱通过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喜欢多媒体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较容易受外界评价与 成就水平影响,焦虑水平适中。 三、教学目标确定:基于对学习内容任务和学习者的分析,提出如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及其物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去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通过物理现象,归纳简单的规律,认识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创新思维。 (2)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及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 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教学方法: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滑轮组、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使用机械时,想要省力,就要费距离,想要省距离,就要费力。 算算想想:在用动滑轮提升重物的过程中,“拉力F与上升的距离S的乘积”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有什么关系? 如果把拉力F与绳子自由端上升距离S相乘,则Fs = (G/2)×2h=Gh 正好等于物重G与物体上升高度h的乘积, 后来又发现使用其他机械也是如此。 于是人们开始认识到: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是一个有意义的物理量。 二、新课教学: 一、机械功 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二、怎样才算做功? 物理学中的“功”体现了力的作用的 “贡献”和“成效”意思。它是指: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使这个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