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789776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1课《核舟记》教案

日期:2024-06-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7次 大小:1968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020,2021,学年,八年级,语文部,编版
  • cover
11 核舟记 课文解读 在灿烂、悠久的华夏文明史上,雕刻艺术是一种神奇的存在,尤其是微雕。一个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便可以变成一头怒吼山林的雄狮,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这是玉雕;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这是发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数百年前我国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展示。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理清结构,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理清结构,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导语: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一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 2.简介微雕。 微雕是微型雕刻的简称,是一种以刀代笔,以精小细微为特征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形式。雕刻时肉眼看不见,凭感觉运刀,靠经验完成创作,因而人们又称之为“神刻意雕”,作品具有“微中藏世界,石上读华章”之妙趣。 微雕艺术越来越为人们热爱,越来越被艺术家、鉴赏家、收藏家重视,世界上正在形成一股微雕艺术热。 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 3.展示有关微雕的三幅图。 二、课文讲授 1.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中国明朝末嘉善(今属浙江省嘉兴县)人,明朝末年的著名散文作家。是当地有名的秀才,也是一代明臣魏大中的长子,一生未做过官,好学善文,著有《茅檐集》。被清代人张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记》,是其代表作。 2.读准字音。 器皿(mǐn) 罔不因势象形(wǎnɡ) 贻(yí) 八分有奇(yòu jī) 二黍许(shǔ) 篛篷(ruò) 髯(rán) 石青糁之(sǎn) 椎髻(zhuī jì) 篆(zhuàn) 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文句,把握文意。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完成正确读、准确译的学习任务,学生互动共同研究解决阅读理解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各组,随时答疑释疑。 (2)重点词语。 ①罔不因势象形 没有根据,依据。 ②尝贻余核舟一 曾经 赠送。 ③左手倚一衡木 同“横”,与“纵”相对。 ④高可二黍许 大约。 ⑤佛印绝类弥勒 极、像。 ⑥其两膝相比者 靠近。 ⑦其船背稍夷 平。 ⑧钩画了了 清清楚楚。 ⑨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满。 (3)翻译。 明朝有个有手艺奇妙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一寸长的小木块,雕刻出宫殿、器皿、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模拟某些东西的形状,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只用桃核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大约有两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刻着)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开有小窗,左边右边各有四扇,共计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就看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用石青涂在刻着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须的是苏东坡,佛印位于右边,黄鲁直位于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