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793599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共26张PPT)

日期:2024-05-0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9次 大小:12215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26张,PPT
  • cover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语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丁肇中(1936年1月27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汉族,祖籍山东省日照市。1962年获得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ψ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形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后来有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奖。 丁肇中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认识演讲者 本文是作者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丁肇中的获奖文章是《怀念》,主要写在丁肇中走上实验物理学研究之路中,父亲对他的重大影响,让他在宽松的氛围下读书,给他讲述物理学大家的相关知识和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与赞美。 了解演讲背景 cuò 丁肇中( ) 不知所( ) 彷徨 (  ) 华裔 ( ) 论语 ( ) 儒家 ( )    zhào 措 pánɡ yì lún rú 掌握生字词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处境为难或心神慌乱。( ) 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 不知所措 彷徨 袖手旁观 掌握生字词 (格物致知) “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厘清演讲思路 方法 先找出一段或者一个部分内容的中心句,再进行概括。 ①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①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②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要格物致知,也就是要实验。 演讲词特点一 鲜明性 ③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④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⑤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③-⑤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格物致知。 ⑥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⑦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