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07974

初中语文积累与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测试第四练(含答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175659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初中,语文,积累,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积累与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测试第四练 文化符号与书法 一、基础·运用(共13分)-文化符号 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北京文化,学校组织了“文化符号·寻踪北京”主题活动。请根据要求,完成1-5题。 1.寻踪千年古刹潭柘寺,探寻北京文化渊源。下面是同学找到的一段关于潭柘寺的文字。阅读这段文字,完成(1)-(3)题。(共5分) “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这是一句人们 ① 的民谚。据史料记载,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也许有人会问:“北京最早的城市是燕国的蓟城,距今至少三千多年,比潭柘寺早了一千多年,不是应该先有北京城吗【甲】其实,那时候的蓟城,只是一个诸侯国小城。北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应该是在元朝。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建元大都,使它初步具有了中国政治中心城市的规模,也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本格局。而此时已经晚于晋代800余年了。 明朝初期,明成祖朱棣命姚广孝负责迁都事宜。据说姚广孝 ② 潭柘寺设计建造了紫禁城(今“故宫”)。潭柘寺在鼎盛时期有房999间半,而故宫则有房9999间半。不仅如此,故宫一宫一殿的布局也如同潭柘寺一样【乙】以一条中轴线纵贯当中,左右两侧基本对称,使整个建筑群显得规矩严整,层次清晰,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学原则。北京城与潭柘寺的渊源之深可见一(bān) ③ 。 (1)给加点字注音、对画线字笔画和根据读音写出的汉字作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1分) A.燕国(yān) “贯”字的第3笔是:一 可见一般 B.燕国(yàn) “贯”字的第3笔是:一 可见一斑 C.燕国(yān) “贯”字的第3笔是: 可见一斑 D.燕国(yàn) “贯”字的第3笔是: 可见一般 (2)结合语境,在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词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①耳濡目染 ②仿照 B.①耳熟能详 ②仿照 C.①耳熟能详 ②按照 D.①耳濡目染 ②按照 (3)在【甲】【乙】两处分别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甲】”? 【乙】 ; B.【甲】”? 【乙】 : C.【甲】?” 【乙】 ; D.【甲】?” 【乙】 : 2.胡同里的门联是城市记忆的文化符号。门联既传达出不同的家风文化,又展现着老北京人的精神面貌。对下列联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国恩家庆,人寿年丰。 理解:表达对国家的感恩之情,祈望家中有喜庆之事,家人健康长寿,年成好。 B.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理解:彰显了以忠厚之德治家、圣贤诗书教育子孙的家风,期望家运久远绵长。 C.增得山川千倍利,茂如松柏四时春。 理解:祈望生意规模,犹如山川一般宏大;诚信无欺,好似松柏一样四时长青。 D.清华词作云霞彩,典重文成金石声。 理解:希望词作清新华丽,像云霞般绚丽;文章典雅庄重,如金石之声般铿锵。 3.寻访“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时,同学们看到了卢沟桥东西两块石碑。下面对乾隆御书“卢沟晓月”和康熙御书《察永定河》碑文①的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卢沟晓月”碑文 《察永定河》碑文 A.“卢沟晓月”碑文字体匀细圆转,潇洒飘逸;《察永定河》的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对永定河洪水长期泛滥、危害百姓的状况,深感痛心无奈。 B.“卢沟晓月”碑文字体用笔温润,丰满浑厚;《察永定河》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了解水患,体察百姓疾苦,并决心大力治水,保一方平安。 C.“卢沟晓月”碑文字体匀细圆转,潇洒飘逸;《察永定河》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了解水患,体察百姓疾苦,并决心大力治水,保一方平安。 D.“卢沟晓月”碑文字体用笔温润,丰满浑厚;《察永定河》的碑文内容反映了康熙皇帝对永定河洪水长期泛滥、危害百姓的状况,深感痛心无奈。 注:①[康熙御书《察永定河》碑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