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12254

初中语文积累与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测试第六练(含答案)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24次 大小:143080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初中,语文,积累,运用,传统,文化知识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积累与运用-传统文化知识测试第六练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一、传统文化学习(7分) 1、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承习俗   (1)古代诗歌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两句写到了传统节日。(2分)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2分)  ———   活动二:学对联   (3)对联的基本要求:   ①必须是两句,而且这两句字数一样多。   ②头一句与第二句所用短语的结构与词性应当相同或相似,即是说必须形成对偶的修辞格。如: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句就可以称作对联。“国家富强”是主谓短语,“人民幸福”也是主谓短语;“国家”与“人民”都是名词,“富强”与“幸福”都是形容词。   ③两句的内容必须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内容没有联系,即使符合前两点要求,也不能叫作对联。   ④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   请根据对联要求,解答下面的问题。   你认为下面三个选项中,哪一个选项的内容不可以作为对联,请具体说出两个理由。(3分)   A.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B.百花迎春满地香,幸福临门多喜气。   C.东风化雨山山翠,政策归心处处春。 ——— 二、综合性学习 (6分) (1)小华搜集了咏南京秦淮河淮清桥的一副对联。他故意将下联的几个词的顺序抄乱来考大家。请将你调整好的下联写在下面横线上。 (2分) 上联:都是主人,且领略六朝烟雨 下联:过客暂留,莫辜负风光九曲 下联调整为: (2) 3月18日,《扬子晚报》以“么的了?么的了!桥么的了!”为标题报道了南京水西门高架桥被拆除的新闻。请结合标题中的三个标点,品析标题所流露的对这一事件的情感态度。(注:“么的了”意为“没有了”)(2分) (3) 请在下面横线上概括漫画《独木桥》所反映的社会现象。(2分) 三、应用文练习(10分) 1、阅读下面一则启事,完成后面的问题(4) 本文在格式上有两处错误,请修改 (1) (2) 2、(1)下列两副对联分别写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哪个节气?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出相应的节气填在横线上。(4) 备选答案: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白露 秋分 ①、闻得春雷动,只是一声,虫醒桃开莺恰恰; 说来地气苏,正逢二月,牛耕日暖雨微微。 ②、昼夜等长,旧巢又是栖玄鸟; 暑寒渐易,新柳皆来扭绿腰。 (2)下列诗句所写内容与传统节日无关的一项是( )(2) 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答 案 一、传统文化学习(7分) (1) C (2)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 B项两句中,“满地春”与“多喜气”不构成对偶(或短语结构与词性不同). 上联最后一个字应为仄声,而“香”是平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应为平声,而“气”是仄声. 二、综合性学习 (6分) (1)暂留过客,莫辜负九曲风光(2分) (2)流露出对拆桥一事的惊讶、惋惜(或:无奈)(2分)。(意近即可) (3)名校招生,竞争激烈,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