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30142

第六单元《求谏》课件(59张)——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期:2024-05-1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383601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六,单元,求谏,课件,59张,高中
  • cover
家 国 天下 求谏 失败 在中国远古洪荒时代,洪水泛滥,猛兽横行,天下百姓苦不堪言。尧帝与舜帝统治时期,先后出现了两位治水英雄,他们是父子,可是命运却迥异不同…… 鲧 成功 堵 疏 周厉王姬胡是周朝的第十代国王 ,他荒淫无道,宠幸奸佞。为了增加税收供其挥霍,便巧立名目,无论是王公大臣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们采药、砍柴,捕鱼虾、射鸟兽,都必须纳税;甚至喝水、走路也得缴纳钱物。 一时民怨沸腾。在当时就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大老鼠啊大老鼠,不要再吃我的粮食。多年来我纵惯着你,而你却对我们毫不照顾。我们发誓要离开你,到那欢乐的乐园去 )。 召公虎见形势危急,多次劝谏,可厉王根本听不进去。他让卫国的巫师去监视老百姓,如果发现有人谈论朝政,咒骂厉王,就立即抓来杀头。从此,人们虽然牢骚满腹却只好往肚子里咽,谁也不敢再说出来了。熟人在路上遇到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成语道路以目由此而来。 厉王却以为自己的残暴统治产生了效果,沾沾自喜对召公虎说:“你看,还有谁在说什么吗?”召公虎听了,对厉王说:“百姓们的嘴虽被勉强堵住,但使他们的抱怨变成怨气了。正如把水堵住,一旦决口,伤人更多;而应采用疏通河道的治水方法,治民也是这个道理,应该广开言路。如今大王以严刑苛法,堵塞言路,不是很危险吗?”厉王对召公的话置之不理,反而变本加厉地实行残暴的统治。 公元前841年,不堪重压的百姓发动了国人暴动,西周灭亡。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古人云: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一个好的君主一定要: 虚怀若谷 广开言路 从谏如流 问计于人…… 切忌: 贪婪暴戾 刚愎自用 好大喜功 独断专行 自以为是…… 苦口的可能是良药,逆耳的可能是忠言。 求 谏 【唐】吴兢 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是什么意思?“济世安民”。正因为他有这样的远大抱负,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除了他个人的智慧外,最重要的还得益于他虚心纳谏。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兢的文章《求谏》,看一看唐太宗对纳谏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认识。 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 巩固文言文的相关知识, 理解文章内容。 学习目标 能够把握文章所使用的论证方法,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那力。 初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以及它的弊端,感悟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通过学习课文,了解贞观之治形成的原因。 壹 贰 叁 吴兢(约669—749),汴州浚仪(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著名史学家。他所撰写的《武后实录》记述了张宗昌诱张说陷害魏元忠的史实,后来张说当了丞相,几次要求修改文字,都被吴兢严词拒绝,时人称之为当代董狐。吴兢一生修史,取得很大成就,修编有《唐史》《唐书》《唐春秋》《武后实录》《中宗实录》《高宗后修实录》等,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并流传下来的《贞观政要》,被后人称为中国第一帝王学。 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虽记载史实,但不按时间顺序组织全书,而是从总结唐太宗治国施政经验,告诫当今皇上的意图出发。这部书是对中国史学史上古老记言体裁加以改造更新而创作出来的,是一部独具特色,对人富有启发意义的历史著作。 解题: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是被讽喻“纳谏”。而“求谏”是唐太宗主动要求大臣们敢于向自己直谏。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重臣们,励精求治,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一代盛世“贞观之治”,其治政要略一直为后人所赏鉴。贞观盛世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唐太宗的虚怀纳谏之风是密不可分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