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40486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二课时)课件(27+24张PPT)

日期:2024-06-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25次 大小:383248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时,课件,27+24,PPT
    (课件网)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第一课时 陶世龙 1.掌握基础字词和作家作品信息。 2.筛选关键信息,了解文章基本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3.探究说明语言,梳理说明方法,激发学生爱好科学、主动探索的精神。 学习目标 导入新课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如果你看过,我想你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象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会在6500万年前灭绝呢?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 走近作者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被认为是20世纪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他的代表作有《基地》《新疆域》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成为生物史上最大的谜案。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中受到启发,写成此文。 骨骼( ) 褶皱( ) 趋势( ) 追溯( ) 陨石( ) 劫难( ) gé zhě qū sù yǔn 读一读 字词积累 jié nàn 词语解释 【褶皱】 【劫难】 【致密】 【追溯】 【天衣无缝】 文中指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连续弯曲的构造形式。 灾祸、灾难。 细致精密。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形容事物严密,没有一点儿破绽。 1.小组讨论交流,梳理《恐龙无处不有》的主要内容。 梳理结构 【合作要求】①各小组推选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②本组发言代表记录发言要点,做好发言准备。③当他人发言时要认真倾听,耐心等待。 合作 第1段:提出“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科学观点,引出说明内容。 第2、3段:指出恐龙化石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一科学事实。 第4、5段:指出南极的恐龙化石不可能是迁徙的结果。 第6、7段:通过逻辑推理,指出恐龙化石的出现说明了大陆在漂移。 第8—12段:进一步介绍板块理论,说明这一理论解释了每个大陆都有恐龙石的原因。 第13—15段:再次聚焦远古时期南极的恐龙等生物,确证前文推论的正确性,并说明其普遍意义。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本文采用的是什么说明顺序?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请简要说明理由。 本文的说明对象不是恐龙。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1.根据文章内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示地球表面现状的形成过程。 精读文本 拍照 2.25亿年前形成泛大陆 几百万年后开始破裂 北部 南部 最南部 剩余小部分 欧洲 北美 亚洲 南美 非洲 南极洲 澳大利亚 印度 2.用条目的形式展示“恐龙无处不有”是如何验证“大陆漂移”的? 恐龙的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 →这说明,恐龙曾经生活在每一块大陆上。 →但是,恐龙不可能是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 →所以,现在的各块大陆在远古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泛大陆)。 →“泛大陆”在恐龙出现后逐渐分裂成现在的各块大陆。 拍照 3.这篇短文在哪两个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起了联系?是如何联系的? 古生物学?恐龙化石的分布?板块构造理论 注意两个时间点:①2.25亿年前,当时全球的陆地形成“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陆”,同时,恐龙已经出现并且“分散到泛大陆的各个地方”。②2亿年前,泛大陆又开始分裂。 这两个时间点表明恐龙的出现和全球分布早于泛大陆的分裂,从而使得文章在两个领域之间建立的联系在逻辑上得以成立,体现了作者科学推论的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