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53754

23《祖先的摇篮》 教案+反思(2课时)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0次 大小:1167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祖先的摇篮,教案,反思,2课时
  • cover
23 祖先的摇篮 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2、3小节中的问句。 2.能认读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教学难点 能展开想象,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可采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换偏旁识记,如,“掏———萄”“蔷———墙”;偏旁归类识记,如,“蔷、薇”都带有草字头,“逗、逮”都带有走之旁;借助插图或图片识记,如,“蔷、薇”。“祖”是平舌音;“逮”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dǎi。“祖”左边是“礻”,不要写成“衤”;“摘”右边是“”,不要写成“商”;“忆”右边是“乙”,不要写成“己”。 阅读理解 本文可采用想象画面、读中感悟的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让诗句内容变为鲜活生动的画面,在反复朗读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在此基础上,仿照第2、3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积累运用 这首诗歌中有很多带有动词的短语,如“摘野果、掏鹊蛋、逗小松鼠、采野蔷薇、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累运用,丰富学生的词汇,为以后的语言表达做好准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有关远古时代的图片、视频制成的课件。 2.搜集有关远古时代的资料及诗歌《村里的池塘》。 学生准备:1.制作学习卡片。 2.搜集有关远古时代的资料。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问题导入,质疑课题 活动1 揭示课题,识记生字 1.导入:课件出示“摇篮”的图片。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摇篮)那谁知道“摇篮”是做什么用的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祖先的摇篮》。 2.教师板书课题,出示课题,学生齐声朗读课题。 课件出示 祖先的摇篮 3.师生交流课题,引导学生对生字“祖”正音、识记、组词。 课件出示  活动2 围绕课题质疑 1.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要了解什么? 2.梳理问题:祖先的摇篮是什么样的?祖先在“摇篮”里做些什么? 操作指导 教师在学生初步接触课文时,引导学生质疑,并帮助学生梳理问题,使学生懂得:带着问题学会更有目标。 板块二 认读生字,感知内容 活动1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出示自读要求: 课件出示  (1)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确。 (2)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标上自然段序号。 (3)小组合作识记生字:朗读生字,相互正音;交流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2.检查自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多种形式朗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教师随机正音。 课件出示 zǔ tāo dòu qiánɡ wēi dǎi yì 祖 先  掏 鹊蛋  逗松鼠  蔷 薇  逮蝈蝈 回忆 (2)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注意这些生字的字形了吗?你能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呢?) 课件出示 ①换偏旁识记:掏———萄、蔷———墙。 ②偏旁归类识记:“蔷、薇”的偏旁都是草字头,“逗、逮”的偏旁都是走之旁。 3.师生共同总结识字方法。 课件出示 识字方法: (1)平翘舌区分:祖———主。 (2)换偏旁识记:掏———萄、蔷———墙。 (3)偏旁归类识记:“蔷、薇”的偏旁都是草字头,“逗、逮”的偏旁都是走之旁。 (4)借助插图或图片识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