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865777

第二章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期末复习学案 Word版含答案

日期:2025-05-02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41次 大小:4264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二章,研究,变速,直线,运动,期末
  • cover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实验器材 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小车、纸带、细绳、钩码、刻度尺、导线、电源、复写纸片。 2.实验步骤 (1)按照实验原理图所示实验装置,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无滑轮的一端,接好电源。 (2)把一细绳系在小车上,细绳绕过滑轮,下端挂合适的钩码,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小车后面。 (3)把小车停靠在打点计时器处,接通电源,放开小车。 (4)小车运动一段时间后,断开电源,取下纸带。 (5)换纸带反复做三次,选择一条比较理想的纸带进行测量分析。 3.注意事项 (1)平行:纸带、细绳要和长木板平行。 (2)两先两后:实验中应先接通电源,后让小车运动;实验完毕应先断开电源,后取纸带。 (3)防止碰撞:在到达长木板末端前应让小车停止运动,防止钩码落地和小车与滑轮相撞。 (4)减小误差:小车的加速度宜适当大些,可以减小长度的测量误差,加速度大小以能在约50 cm的纸带上清楚地取出6~7个计数点为宜。 规律方法总结 1.数据处理 (1)目的 通过纸带求解运动的加速度和瞬时速度,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等。 (2)处理的方法 ①分析物体的运动性质———测量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计算相邻计数点距离之差,看其是否为常数,从而确定物体的运动性质。 ②利用逐差法求解平均加速度 a1=,a2=,a3=?a=。 ③利用平均速度求瞬时速度 vn==。 ④利用速度-时间图象求加速度 A.作出速度-时间图象,通过图象的斜率求解物体的加速度; B.剪下相邻计数点的纸带紧排在一起求解加速度。 2.依据纸带判断物体是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1)x1、x2、x3、…、xn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距离。 (2)Δx是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里的位移差:Δx1=x2-x1,Δx2=x3-x2,…。 (3)T是相邻两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02n(打点计时器的频率为50 Hz,n为两计数点间计时点的间隔数)。 (4)Δx=aT2,因为T是恒量,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的加速度a也为恒量,所以Δx必然是个恒量。这表明:只要小车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位移之差就一定相等. 例1 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时,某同学得到一条纸带,如图所示,并且每隔四个计时点取一个计数点,已知每两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为s,且s1=0.96 cm,s2=2.88 cm,s3=4.80 cm,s4=6.72 cm,s5=8.64 cm,s6=10.56 cm,电磁打点计时器的电源频率为50 Hz。计算此纸带的加速度大小a=_____m/s2,打第4个计数点时纸带的速度大小v=_____m/s。 【解析】 记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 s。根据逐差法有:s6-s3=3a1T2,s5-s2=3a2T2,s4-s1=3a3T2,代入数值求出a1、a2、a3,最后求平均值,得a=1.92 m/s2。第4个计数点是3、5的中间时刻点,其瞬时速度等于3、5间的平均速度,故v4==0.768 m/s。 【答案】 1.92 0.768 例2 如图是某同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带中选中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各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所接电源是频率为50 Hz的交流电。 (1)为了验证小车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请进行下列计算,填入表内(单位:cm) s2-s1 s3-s2 s4-s3 s5-s4 s6-s5 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_____cm,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小车的运动是_____。 (2)两个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Δt=_____s。 (3)物体的加速度的计算式a=_____,加速度a=_____m/s2。 (4)计算打计数点B时小车的速度vB=_____m/s。 (5)在右图中绘出v-t图线,并确定物体的加速度a=_____m/s2。 【解析】 (1)数据表(单位:cm) s2-s1 s3-s2 s4-s3 s5-s4 s6-s5 1.60 1.55 1.62 1.53 1.61 1.58 由数据表分析可知: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0.05 cm,在误差范围内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差近似相等,因此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