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82344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件(32张PPT)+教案+学案+素材

日期:2024-06-1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99次 大小:101241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18课,社会主义,发展,挫折,课件,32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教材了解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的表现、经互会的成立; 通过学习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分析这些改革失败的原因,从而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 3、通过讲述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过程,使学生自主归纳启示,即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只是社会主义在发展中遭遇的挫折。 【学习过程】 任务一: 1.阅读课本83页第一子目,知道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东欧的概念。 2、阅读课本83页找出经互会成立的背景、时间、成员国 (1)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3、通过分析材料,如何评价经互会? 材料:经互会成立初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关系比较正常,经济发展较快。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总结实质:是按照苏联模式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4、阅读课本84页,勾画出中苏建交的具体史实。 通过阅读,学生能勾画出1949年10月2日中苏建交,1950年中苏两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 5、思考:近现代化探索中,中国向外国学习的历程? 学习日本--学习欧美--学习苏联--走自己的路 任务二: 阅读课本,找出苏联3次改革的措施、结果、评价 通过阅读,学生能找出 (1)赫鲁晓夫改革: 时间1953年; 措施:在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 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并且存在严重偏差。 (2)勃列日涅夫改革: 时间1964年 措施: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评价:勃列日涅夫在任期间,苏联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苏联的一些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常规武器、核武器、航天技术可以同美国抗衡,核武器的数量超过美国,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大国。但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3)戈尔巴乔夫改革 时间:1985年 措施:首先经济改革,但效果不佳,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评价:苏联的政治体制发生急速变化,其主要表现为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4)总结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和启示 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苏联模式) 启示:制定政策要符合国情,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任务三: 1.阅读课本85页,找出东欧剧变的原因和表现 通过阅读能找出 原因:(1)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都出现了问题。各国虽然都进行了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2)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3)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表现:政治上实行议会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通过推理学生能得出实质是:社会制度改变。 (图片展示东欧剧变的结果) 2.阅读课本找出八一九事件发生的目的、结果、影响,概括苏联解体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