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94078

高中物理第1章静电力与电场强度1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学案

日期:2024-05-19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2次 大小:4034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物理,1章,静电力,电场,强度
  • cover
第1节 静电的产生及其微观解释 新 课 程 标 准 学 业 质 量 目 标 1.通过实验,了解静电现象。2.能用原子结构模型和电荷守恒的知识分析静电现象。 合格性考试 1.通过验电器等实验器材,认识生活中的静电现象。2.能理解静电现象的本质,能从微观角度解释静电现象。 选择性考试 能对静电现象的综合问题进行分析,对生活中的静电现象进行解释。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静电的产生 我们用塑料尺在头发上摩擦几下,塑料尺就有了“魔力”,它可以吸引纸屑等小物体了,为什么? 提示:摩擦之后,塑料尺带上了“电”,从而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特性。 1.电荷的种类: 判断下列情形中,物体所带电荷的种类。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是 A 。? (2)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 B 。? (选填:A.正电荷 B.负电荷)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两棒相互 A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用硬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两者相互 B 。(选填:A.吸引 B.排斥)? 3.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电荷量,常用Q或q表示,其国际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 4.判断下列情形中,使物体带电的方式: 甲:摩擦起电;  乙:接触起电;  丙:感应起电。 二、产生静电的微观解释 干燥的冬天开车门时手与金属车门之间容易“触电”,所以在某购物网站上出现了名叫“静电消除器”的产品,手持“静电消除器”与车体金属部分接触一下(如图所示),就可以防止“触电”,这样做是把静电消灭了吗? 提示:不是,电荷不会消失,只是发生了转移。 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移的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不变。 2.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  (1)摩擦起电就是产生了新的电荷。 (×) (2)发生静电感应现象时,导体靠近带正电的物体的一端带负电荷。 (√) (3)带电物体靠近导体,导体感应起电,拿走带电体,导体仍然带电。 (×) (4)无论哪种起电方式都遵循电荷守恒定律。 (√) 关键能力·合作学习  知识点一 三种起电方式的比较 内容 摩擦起电 接触起电 感应起电 产生及条件 两种不同物体摩擦时 导体与带电体接触时 导体靠近带电体时 实例分析 毛皮摩擦橡胶棒 带电体接触验电器 带电体靠近验电器 现象 毛皮和橡胶棒带上等量异种电荷 验电器带上与带电体相同电性的电荷 验电器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且电性与带电体“近异远同” 实质 电子得失 电子转移 电荷间相互吸引或排斥引起电子转移  某同学用一带电金属棒逐渐靠近一验电器并最终接触验电器,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的夹角逐渐增大,试分析此过程中验电器的带电方式。 提示:先感应起电后接触起电。 【典例】如图所示,取一对用绝缘柱支撑的不带电导体A和B,使它们彼此接触,现在把带正电荷的物体C移近导体A,发现贴在A、B下部的金属箔都张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此时A带正电荷,B带负电荷 B.此时A和B都带负电荷 C.A、B分开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仍保持张开 D.先移去C,再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仍保持张开 【解析】选C。由于静电感应,靠近正电荷C的A带负电荷,远离正电荷C的B带正电荷,故A、B错误;把A、B分开后移去C,A带的负电荷和B带的正电荷无法中和,A仍然带负电,B仍然带正电,所以金属箔片仍然张开,故C正确;先移去C,则A、B正负电荷中和,再把A和B分开,A和B都不带电,A、B上的金属箔不会张开,故D错误。  感应起电的规律 (1)近异远同: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导体时,会在靠近带电体的一端感应出与带电体电性相反的电荷,远离端感应出与带电体电性相同的电荷。 (2)等量异性:用带电体靠近不带电的导体(或两不带电的相互接触的导体)时,会在原不带电的导体两端(或两不带电的相互接触的导体)感应出等量异性的电荷。  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