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94379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课件(共30张PPT)+教案+微课+素材

日期:2024-05-0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562898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一,课时,课件,30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2.梳理演讲的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一、导入新课 1974年以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但他想进行实验的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地实验,终于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过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来自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由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被称为“物理学的十一月革命”。丁肇中也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从丁肇中的研究经历中,同学们认为他能发现J粒子的原因有哪些? 对于学术权威有着怀疑的态度和探索求真的精神,对于自己的想法能坚持,并通过大量的实验去反复验证自己的想法。 二、自学展示 1.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2.写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91年10月18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情系中华”大会上接受特别荣誉奖时发表的演讲。如丁肇中先生本人所说: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美国的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3.字词积累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获得知识。 彷徨:比喻走来走去犹豫不决。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着急。 三、整体感知 这篇演讲词的题目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围绕题目进行提问,猜猜演讲的内容可能有哪些呢? 什么是格物致知?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格物致知精神到底有什么重要意义?怎样做才算是有格物致知精神? 带着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注意:边阅读边勾画解答问题的关键语句。 1.谁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做什么事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什么是格物致知? 《大学》———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现代观念———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地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