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894381

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课件(共33张PPT)+教案+素材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1026804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第二,课时,课件,33张,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2.把握中心论点,学习本文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2.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现实意义,树立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科学家丁肇中在演讲中,针对传统教育下中国学生的现状,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强调无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动上,都要有“格物致知”精神。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感受了他演讲时严密的逻辑,清晰的思路。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来看看作者是如何让演讲更富有说服力的。 二、写法探究 1.作者为了让演讲更有说服力,运用了哪些材料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引用的资料: 第2段 引用《大学》中的内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承接“传统教育”,引出“格物致知”的话题。 第3段 引用《大学》介绍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释其真正意义被埋没的原因。 列举事例: 王阳明“格”竹:论述传统儒家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做实验了解竹子:论述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中国学生事例:论述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 作者亲身经验:论述埋头苦读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学法指导】 举例论证的答题模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XX(概括事例)证明了XX(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是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在演讲过程中,作者列举了王阳明的事例和中国留学生的事例很好地印证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这些事例已经很有说服力了,可作者为什么还举自己的亲身经验为证呢?试从演讲的角度探讨其原因。 演讲注重沟通、交流。用自己的经验“现身说法”,真实而亲切,有助于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取得更好的演讲效果。 演讲者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家,自己求学时代的经历对于广大青年学子来说,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示范和参考意义。 三、合作探究 1.作者认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即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实验精神的培养。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不认同。中国教育重视实验精神,很多的理论来源于实践。 东汉张衡通过大量观察和实验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后人誉为“木圣”。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2.“格物致知”在《大学》里早已提到,这种精神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是否得到了大力传扬?为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即不重视自然科学的实验精神。 原因: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埋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3.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方法 (1)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2)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 4.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国学生是否已经很重视它了呢?为什么?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 误以为埋头读书就可以应付一切,结果对实际毫无帮助。 以自己的经历为例(事实论证) 5.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吗?怎样做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不论是研究自然科学,研究人文科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