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课时 飞出地球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学会制作太阳系模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三.教学难点 学会制作太阳系模型。 四.教学具准备 太阳系图片、彩泥、ppt、视频。 五.教学活动 活动一:认识太阳系 活动目标: 1. 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组成。 2. 了解恒星、行星、卫星、彗星 活动器材: 太阳系图片。 活动描述: 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认识太阳系的基本组成,在指导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知识内容,可以请学生课前有一定的了解,在这节课中更容易掌握太阳系的组成。 太阳系内行星数量已做调整,从原先的9颗缩减为8颗,教师讲解时注意。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冥王星存在一定争议,需要科学家进一步的观察研究。 恒星是指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 活动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学会用橡皮泥制作太阳系模型。 2.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细致耐心的科学态度。 活动器材: 橡皮泥、铅画纸、底座、记号笔。 活动描述: 在制作过程前要让小组成员先观察太阳系的图片及相关数据,讨论、交流制作过程,注意各天体的大小比例及位置顺序再来制作太阳系模型。学会制作太阳系模型,在制作过程需要提醒学生注意天体的大小、与太阳的距离等因素。 六.教学过程 活动一:认识太阳系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讨论:和地球关系最密切的天体有哪些?(太阳、月亮) 交流:太阳、地球、月亮的关系。 归纳:恒星、行星、卫星的概念。 讨论:除了地球以外还有哪些行星围绕太阳转? 观察:太阳系图片。 交流:八大行星 、矮行星、小行星带 讨论:我们生活在太阳系里,太阳系里除了行星还有些什么? 交流:太阳系的构成。 交流:流星、彗星,卫星 观看:太阳系录像。 小结:太阳系的构成。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太阳为我们提供光和热,月亮影响地球的潮汐。 鼓励学生可以课前搜集资料一起学习交流。 太阳系内行星数量已做调整,从原先的9颗缩减为8颗。但最近又有调整,需要教师上课前注意搜集相关行星资料。 教师注意搜集网上的录像资料。最好资料里有介绍恒星、行星、流星、彗星资料。如果没有可以看书本的资料,有详细介绍。 鼓励学生多说说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恒星:恒星是指由炽热气态物质组成,能自行发热发光的球形或接近球形的天体。太阳就是一颗恒星。行星:自己不会发光,围绕恒星公转的天体。地球就是一颗行星。 卫星:围绕行星公转的天体。月球就是地球的卫星。 彗星:在接近太阳时,会出现一条长长的尾巴,比较著名的有哈雷彗星。 活动二、制作太阳系模型 学生活动 教师指导 观察:太阳系图片、有关数据。 交流:用橡皮泥制作太阳系的过程。 讨论:制作时的注意事项。 小组活动:制作太阳系模型。 展示评价:太阳系模型。 展示已完成的太阳系模型,让学生了解制作完成后的效果。 制作中注意各个天体的大小、与太阳的距离等因素。 各小组展示评选出制作精良的模型,多鼓励学生注意整体和细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