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动的鱼》教学设计 教材:上教版小学美术第六册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九年义务教育小学美术上教版第6册第六单元《有趣的彩墨画》中的第二课《游动的鱼》。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是国画教学中的一部分。本课学习重点:1、运用中锋、侧锋用笔方法表现鱼的造型;2、学会运用笔墨对画面进行远近、大小、聚散的布局安排。水墨画中的浓、淡、干湿、不同的运笔方式都会带来不一样的效果,教材中的多幅范例充分展现了不同的构图和各种用笔创作出的水墨画作品。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了解中国画中“留白”的美感,及画面布局,感受彩墨画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情感。 【学情分析】 太阳、小鸟、鱼儿等这些都是小朋友热衷于描绘的,他们可以想象出各种形状的鱼儿,而且喜欢给小鱼们加上一些可爱的装饰品,如小花、蝴蝶结、皇冠等,给予他们各种拟人化的角色。在三年级上册的国画单元学习中,学生对笔墨的基本技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加强并拓宽对于用笔用墨技能的实践感受。 【 ( 绘画与创作 )教学设计思路】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要 “重视学习和传承祖国民族与民间优秀美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注意激发学生的美术兴趣,扩展体验感悟渠道,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因此这节课重点是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尝试水墨绘画的画面布局和用笔用墨的方法,表现游动的鱼。在上课前教师出示两幅鱼的结构图,其中一幅是用黑色记号笔线描表现的,另一幅则是用水墨形式表现的。同样是黑白效果,请学生比较观察这两幅图的画面效果有何区别?你是怎么发现的?学生在思考交流中总结出国画特点,笔墨能呈现出浓淡、粗细、干湿、晕染的效果,为学生初探体验画鱼作铺垫。 学生在第一次尝试画鱼之后,分析讨论哪里画得比较好?怎样画得更好?为什么这样画好?教师再做示范,在演示中知道画鱼的步骤、笔法及用墨。教师再播放一段用笔墨表现其他造型的鱼的视频,拓展学生的视野,打开创作思路。 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感受中国画“留白”的独特魅力,学生讨论分析学习画面远近、大小和聚散的布局;进而通过在实物投影仪下摆模具的小游戏巩固布局知识,在学大师来构图的趣味环节中,掌握布局要有前后、大小和聚散的安排。在创作属于自己的作品中,学生能够感受水墨画的笔墨情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画面布局的常用方法,初步学会对画面进行远近、大小、聚散的布局安排,运用中锋、侧锋用笔的方法表现游动的鱼。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探究、实践过程中,学习远近、大小、聚散布局变化及用深浅不同的墨与色表现鱼儿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画大师的艺术表现风格,体会彩墨画的美感,激发学习彩墨画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画面布局的远近、大小、聚散安排 教学难点:中锋勾线、侧锋渲染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毛笔、宣纸、墨汁、水、调色盘、国画颜料、鱼儿图片等。 学具:毛笔、宣纸、墨汁、水、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一、 欣赏与比较: 1、出示线描稿图片:鱼。 2、交流鱼的结构。(头、身体、尾、鳍。) 3、出示国画图片:鱼,比较观察。 (1)教师提问:比较观察这两幅鱼有什么区别?你是怎样发现的? ( 干湿 ) (2)学生分析交流。 ( 浓淡 ) ( 粗细 ) (3)小结:笔墨特点 ( 晕染 ) ( 【 设计意图 】直观地出示线描图,学生知道鱼的结构,再通过对比分析另一张水墨画鱼,发现国画的笔墨特点。 )4、出示课题———《游动的鱼》。 二、 尝试与发现: 1、造 型 (1)初次体验:学生尝试在作品纸下方,画一条笔墨有变化的鱼。 (2)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