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30660

11. 咬文嚼字 课件(36张PPT)

日期:2024-05-0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14760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咬文嚼字,课件,36张,PPT
  • cover
咬文嚼字 朱光潜 阅读与写作思维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 ———潘新和 文艺随笔 是一种以文学艺术领域的某些现象、观念、理论为写作对象,或展示作者对作品的独到感受,或表达某种新的见解,或谈论某种独特的美学价值,或阐明某种思想意义的随笔。 随笔往往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思想深刻,注重见解的独特性 2、笔调轻松,注重行文的理趣性 3、旁征博引,注重知识的丰富性 思考 作者在文中举的“几个实例” ? 粗读文本,了解文章内容 作者在文中举的例子 1、郭沫若修改“你是” “你这”“你有”的句式。 2、王若虚修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3、韩愈、贾岛揣摩 “推”“敲”两字。 4、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诗的剖析。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析。 你是没有骨气的人。--你这没有骨气的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郭沫若改“你是”为“你这”。 “你是”单纯叙述语,“你这”坚决判断 你这你这大虫口里的倒涎 …… 你是好小子…… “你这”极度憎恶, “你是”假定、讥讽 “你是”“你有”语法搭配不同,“你这”不宜赞美 咬文嚼字 锱铢必较 精读文本,揣摩重点段落 ①这番话不免罗嗦,但是我们原在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②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 ③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④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⑤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⑥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 ⑦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①由例子分析引入“咬文嚼字”的话题 ②一句带过“咬文嚼字”通常为贬义 ③表明态度,提出论点 ④分析原因 ⑤再进一步分析原因 ⑥ ⑦举例从反面论证观点 精读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咬文嚼字 引(引述材料)郭沫若改字--是、这、有、这 析(分析材料)“是” 改“这”情感强烈; “有”改“这”不宜赞美,语法不通 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议 (分析议论) 提出论点: (阐释论点) 文字增减,意味改变 (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改为: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 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史记》李广射虎 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视之,石也。 终不能复入石矣。 文字与意味有关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发现错误,惊讶 失望 放弃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冷寂场合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热闹场合 韩愈、贾岛揣摩“推敲”的故事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与意境有关 精读文本,理清文章思路 咬文嚼字 引(引述材料)郭沫若改字--是、这、有、这 析(分析材料)“是” 改“这”情感强烈; “有”改“这”不宜赞美,语法不通 阅读或写作,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议 (分析议论) 文字增减,意味改变 (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一段) 文字更动,意境改变 (韩愈、贾岛揣摩“推”“敲”两字) 文字和情感关系密切 善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惠山烹小龙团》小团月、 人间第二泉的联想) 文字套板,思想滥俗 (“柳腰桃面”等套语) 谨严精神、随处留心 刻苦自励、推陈翻新 联 (联系拓展) 结(总结论点、 解决方案) 提出论点: (阐释论点) 文字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品味妙语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辨析: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