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334

第12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北师大版八下)

日期:2024-06-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7次 大小:1523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2课,曹刿论战,同步,练习,北师大,八下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2.曹刿论战 ⊙收获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 1.解释下边各组加点字的意思。 ⑴ 牺牲玉帛( ) ⑵ 小大之狱( ) 作出牺牲( ) 越狱逃跑( ) ⑶ 虽不能察,必以情( ) ⑷ 忠之属也( ) 以情动人( ) 忠于人民( ) 2.解释下列句子中“以”的含义,如有省略,在括号内补出省略的词。 ⑴何以( )战?_____ ⑵必以( )分人。_____ ⑶必以( )情。_____ ⑷可以( )一战。_____ 3. 用课文原句填空: ⑴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的句子是: _____。 ⑵成语“一鼓作气”出自本文的原句是:_____。 ⑶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最主要的原因是:_____。 ⑷曹刿所以让鲁军追逐齐军的原因是:_____。 二、鲁国以弱胜强,打败齐国主要原因有哪些?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 *三、比较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这两段文字所表现的思想相同的一项是( ) A.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B.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C.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D.实行仁政,取信于民 2.甲文中最能表现曹刿“取信于民”战略思想的一句是 _____。乙文中最能体现作者志向和全文中心的句子是_____ 。 3.乙文中文末划曲线句子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 A.找不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而无限惆怅的情绪。 B.对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慨。 C.学习“古仁人”崇高思想的决心和抱负。 D.勉励人们以“古仁人”为榜样。 4.乙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承前省略的主语是_____ ;甲文中“可以一战”的“以”后省略的内容是“_____ ”。 5.甲文中鲁庄公第一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这里的“人”指的是_____ ;乙文中“或异二者之为”的“二者”指的是 _____。 6.翻译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 ⊙发展空间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和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文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结构助词“的”。 B.两个“之”用法相同,都是动词“去、到”。 C.前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后一个“之”是动词“去、到”。 D.前一个“之”是动词“去、到”,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 2.译文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为女杀彘———杀猪给你吃。 B.子而不信其母———孩子就不再相信母亲的话。 C.妻适市来———妻去到集市回来。 D.婴儿非与戏也———不可以和孩子做游戏。 3.对曾子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谈论的是孩子的学习方法。 B.曾子谈论的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C.曾子谈论的是孩子应如何对待父母的教育。 D.曾子谈论的是父母应该从生活上关心孩子。 ☉轻松一刻 曹刿抗击齐军 齐桓公即位后,依靠管仲的帮助,争取霸主的地位。但是,在他对鲁国的战争中,却遭到一次不小的挫折。 在齐桓公即位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684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