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93967

11-12学年高二物理教案:12.6 波的干涉

日期:2025-10-08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5次 大小:7353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11-12,学年,高二,物理,教案,12.6
  • cover
12.6 波的干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所特有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理解波的干涉是波特有的现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波的干涉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波的干涉现象及其产生条件。 【教学难点】波的叠加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演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用具】长绳、发波水槽(电动双振子)、音叉、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前面研究的波的衍射现象,是从波源发出的一列波的传播特性。在实际情况中,常可看到几列波同时在介质中传播。那么,两列或几列波在介质中相遇时,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二)进行新课 1.波的叠加 教师:我们有这样的生活经验:将两块石子投到水面上的两个不同地方,会激起两列圆形水波。它们相遇时会互相穿过,各自保持圆形波继续前进,与一列水波单独传播时的情形完全一样,这两列水波互不干扰。 观察其他波动现象,同样可以发现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几列波相遇时,每一列波都能保持自身的频率、波长、振动方向和传播方向不发生变化,这叫做波的独立传播原理。 两个或几个运动着的物体相遇时,发生碰撞,结果它们原来的运动状态一定会发生改变。只有波相遇时会互相穿过,相遇后跟没有遇到其他波一样,能保持本身特性继续传播。 两列波相遇时是怎样互相穿过的呢?我们可以仔细观察下述实验。 【演示】在一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分别产生两个凸起状态1和2在绳上相向传播。 观察现象:两列波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形和传播情况跟相遇前一样。 [课件演示:波的干涉,演示波的叠加场景。] 对现象的解释:在介质中选一点P为研究对象,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P点时,若恰好是波峰,则引起P点向上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也传播到了P点,若恰好也是波峰,则也会引起P点向上振动;这时,P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上的振动的叠加,P点的振动被加强了。(当然,在某一时刻,当波源1的振动传播到P点时,若恰好是波谷,则引起P点向下振动;同时,波源2的振动传播到了P点时,若恰好也是波谷,则也会引起P点向下振动;这时,P点的振动就是两个向下的振动的叠加,P点的振动还是被加强了。)用以上的分析,说明什么是振动被加强。 波源1经过半周期后,传播到P点的振动变为波谷,就会使P点的振动向下,但此时波源2传过来的振动不一定是波谷(因为两波源的周期可能不同),所以,此时P点的振动可能被减弱,也可能是被加强的。(让学生来说明原因) 提问:如果希望P点的振动总能被加强,应有什么条件 提问:如果在介质中有另一质点Q,希望Q点的振动总能被减弱,应有什么条件 学生思考并回答:波源1和波源2的周期应相同。 教师总结:两列波相遇时,在它们重叠的区域里,介质的质点同时参与两列波引起的振动,质点的位移等于两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 结论: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一时刻某一质点的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单独传播到该点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这一原理对于一切波都是适用的。 2.波的干涉 教师:一般地说,振动频率、振动方向都不相同的几列波在介质中叠加时,情形是很复杂的。我们只讨论一种最简单的但却是最重要的情形,就是两个振动方向、振动频率都相同的波源所发出的波的叠加。 【演示】在发波水槽实验装置中,振动着的金属薄片AB,使两个小球S1、S2同步地上下振动,由于小球S1、S2与槽中的水面保持接触,构成两个波源,水面就产生两列振动方向相同、频率也相同的波,这样的两列波相遇时产生的现象如课本图12.6-2所示。课本图12.6-2所示是从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