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8947010

人教版必修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共34张PPT)

日期:2025-04-2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859140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人教,必修,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课件,34张
  • cover
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人教版必修③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2 课 复习: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一、秦始皇焚书坑儒   始皇闻亡(侯生和卢生暗地里诽谤秦始皇并亡命而去),乃大怒曰:“吾前收天下书不中用者尽去之。悉召文学方术士甚众,欲以兴太平,方士欲练以求奇药。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以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訞言以乱黔首。”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诸生传相告引,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馀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惩后。 -- 《史记 · 秦始皇本纪》 史料研读 复习: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春秋时期,应运而生 →战国后期,蔚然大宗 →秦朝时候,遭到打击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复苏 主流 西汉流水账 “三个独角+两个组合” C位出道,富三代就是我!!! 一、无为而治到有为 1、原因 (1) 西汉建立初期恢复经济的需要。 (2)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等,“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汉书·食货志》 (3)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适应了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需要 黄帝和老子 “黄”: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 倡导“待时而动”、“因时制宜”,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 2、政策表现: 与民休息,轻徭薄赋 3、目的: 恢复生产、安定人心 汉高祖 汉惠帝 汉文帝 汉景帝 ①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③士兵归家,授予田宅等 (4)作用: 经济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 国力强盛。 材料3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汉书. 食货志》 隐患: 偃说上曰:“古者诸侯地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班固《汉书?主父偃传》 ①王国问题→威胁君权和中央集权 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之食。重以贪暴之吏,刑戮妄加。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贼。 ———班固《汉书?食货志》 ②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 优势: 问题: 文景之治:国库富足 王国势力,威胁集权 土地兼并,矛盾尖锐 匈奴为患,边境不宁 可能性 必要性 无为———有为 元光六年春,匈奴入上谷,杀略吏民。 元朔元年秋,匈奴入辽西,杀太守、入渔阳、雁门、败都尉,杀略三千余人。 元朔二年春正月,匈奴入上谷、渔阳,杀略吏民千余人。 元朔三年夏,匈奴入代,杀太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元朔四年夏,匈奴入代、定襄、上郡,杀略千余人。 建元三年,闽越围东瓯,东瓯告急。 建元六年,闽越王郢攻南越。 元鼎五年夏四月,南越王相吕嘉反。 ———班固《汉书?武帝纪》 (3)汉初“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思想) 汉武帝不再安于“休养生息”、“无为而治”的放任状态,希望对内强化中央集权,对外反击匈奴威胁,建立强势国家。 实战靶场 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斟“黄老、刑名百家之 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