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49465

【2021抢分攻略】高考物理三轮冲刺复习讲义 专题十八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原卷版)

日期:2024-05-01 科目:物理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34次 大小:732021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讲义,原卷版,原子核,原子结构,十八,专题
    专题十八 原子结构与原子核(原卷版) 要点一、原子结构 1.阴极射线 (1)气体的导电特点: 通常情况下,气体是不导电的,但在强电场中,气体能够被电离而导电. 平时我们在空气中看到的放电火花,就是气体电离导电的结果.在研究气体放电时一般都用玻璃管中的稀薄气体,导电时可以看到发光放电现象. (2)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普里克发现了阴极射线. ①产生:在研究气体导电的玻璃管内有阴、阳两极.当两极间加一定电压时,阴极便发出一种射线,这种射线为阴极射线. ②阴极射线的特点:碰到荧光物质能使其发光. 2.汤姆孙发现电子 (1)从1890年起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开始了对阴极射线的一系列实验研究. (2)汤姆孙利用电场和磁场能使带电的运动粒子发生偏转的原理检测了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并定量地测定了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带电粒子的电荷量与其质量之比,即). (3)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阴极射线是高速电子流). 电子的电量 , 电子的质量 , 电子的比荷 . 电子的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 3.汤姆孙对阴极射线的研究 (1)阴极射线电性的发现. 为了研究阴极射线的带电性质,他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经过与阳极相连的小孔,射到管壁上,产生荧光斑点;用磁铁使射线偏转,进入集电圆筒;用静电计检测的结果表明,收集到的是负电荷. (2)测定阴极射线粒子的比荷. 4.密立根实验 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在1910年通过著名的“油滴实验”简练精确地测定了电子的电量 密立根实验更重要的发现是:电荷是量子化的,即任何电荷只能是元电荷的整数倍. 5.电子发现的意义 以前人们认为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现在人们发现了各种物质里都有电子,而且电子的质量比最轻的氢原子质量小得多,这说明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电子是带负电,而原子是电中性的,可见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这些带正电的物质和带负电的电子如何构成原子呢?电子的发现大大激发了人们研究原子内部结构的热情,拉开了人们研究原子结构的序幕. 6.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 对阴极射线的研究,引发了19世纪末物理学的三大发现:(1)1895年伦琴发现了射线;(2)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了天然放射性;(3)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要点二、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1.汤姆孙的原子模型 “枣糕模型”. “葡萄干布丁模型”(如图所示). “葡萄干面包模型”. 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是在发现电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汤姆孙认为,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球内,电子像枣糕里的枣子一样,镶嵌在原子里面,所以汤姆孙的原子模型也叫枣糕式原子结构模型. 【注意】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虽然能解释一些实验事实,但这一模型很快就被新的实验事实———仅粒子散射实验所否定. 2.粒子散射实验 1909~1911年卢瑟福和他的助手做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获得了重要的发现.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等组成. 特别提示:①整个实验过程在真空中进行. ②金箔很薄,粒子(核)很容易穿过. (2)实验现象与结果. 绝大多数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来的方向前进,但是有少数粒子发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极少数粒子偏转角超过,有的几乎达到,沿原路返回.仅粒子散射实验令卢瑟福万分惊奇.按照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带正电的物质均匀分布,带负电的电子质量比粒子的质量小得多.粒子碰到电子就像子弹碰到一粒尘埃一样,其运动方向不会发生什么改变.但实验结果出现了像一枚炮弹碰到一层薄薄的卫生纸被反弹回来这一不可思议的现象.卢瑟福通过分析,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3.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依据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