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54240

6我参与 我奉献(49张PPT) +教案+16个音视频素材

日期:2024-05-04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视频 查看:46次 大小:48270184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参与,奉献,49张,PPT,教案,音视频
    6 我参与 我奉献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本课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主题四“我们的社区生活”:第8条“体会社会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等弱势人群的关怀。对弱势人群有同情心和爱心,要有尊重和平等的观念,并愿意尽力帮助他们。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第9条“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进行编写,旨在引导学生友善、文明地参与公共生活,并树立公共意识、公益意识,践行友善待人、文明言行。 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题为“公共生活靠大家”,基于低段(二上:“我们在公共场所”)和中段(三下:“我们的公共生活”)对公共生活的初步认识和铺垫。本单元安排了三课内容:“我们的公共生活”、“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我参与 我奉献”,形成逻辑结构,由知到行。 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三课,是单元目标的收尾,基于第一课初步理解公共生活的公共性,第二课鼓励学生初步参与到共建有序公共生活的社会实践之后,继续加入“靠大家”的内容,重在在公共视角下,“我”的参与和奉献。 本课话题 本课由四个话题构成。 “友善相待”引导学生认识到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平等友善,关爱帮助弱势群体需要各方合力。 “文明有礼”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人既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生活的受益者,缺乏公共意识不利于构建平等友善的。 “服务社区”意在让学生知道构件美好社区不仅需要社区成员主动承担社区事务,而且还需要社区成员相互帮助、互相支持。 “参与公益”希望让学生体会到公益事业是凝聚人心、增强正能量的事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可将小善汇聚成大爱。 引导学生认识到以上四个话题是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秉持的价值选择,使其树立责任意识,增强社会情感。 课时整合 我将“文明有礼”与“服务社区”两个板块整合为一课时。理由如下: 1.两话题有同一学习线索 两话题都以“我们都是文明社会的践行者和受益者”为线索,经串联,可整合为在公共场所要做到自我约束和参与社区建设带来的良好影响。 2.经整合,课时内容适量 两个话题在书本上各有两页内容,比“友善待人”和“参与公益”话题的书本内容量少。将其整合为一课时后,三个课时的书本内容量更一致。 3.根据学情,课堂时间分配更合理 在本单元“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中有涉及到公共生活中的秩序与规则意识,与“文明有礼”的内容有衔接,经此铺垫,学生对公共生活中要自觉约束行为、提高公共意识有一定认识基础,教学起来困难不大。 同时,学生对社区生活关注不够,缺少承担社区责任的意识,教学“服务社区”板块需要更长的情感铺垫。 因此两个话题经整合,可以使得一课中教学时长分配更合理。 【学情分析】 有个体修养,缺公共意识 根据《道德与法治》所学,五年级学生已能够意识到要在关心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与事,如关爱长辈、主动承担家务等,并有一定个体修养,但这种情感比较有限,还未形成公共生活中待人的友善、文明意识。教师应通过生活场景的解析与情感引导,培养学生在公共生活中友善待人的品质。 有达成信心,缺参与方法 通过学情调查发现,学生对“建设和谐美好社会”的群体性目标并不陌生,而且有一定的达成信心,但具体到“我”可以如何参与是比较模糊的,且不确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参与。教师应基于学生的生活,鼓励约束自我行为,并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建立联系。 有公益经历,缺公益认识 基于校内外的实践体验,学生对扶危济困、乐善好施的传统美德有一定了解,这也可能使他们对哪些活动属于公益活动有标签意识,认为给灾区捐款捐物、帮助困难家庭才是公益活动。教师要打破这个标签,引导其发现只要是服务社会的事情,无论大小都是做公益,并鼓励学生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