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单元 灿烂的美术世界,美术与自我、社会 第七课 时代的脉搏 社会思潮、时尚与美术的发展 比较欣赏 中国当代美术思潮 一、伤痕美术 二、星星画展 三、 85思潮 四、 89后的蓬勃发展的个体艺术表现形式 杨之光《一辈子第一回》与王广义《大批判》的并列深刻地体现出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巨大转变 前者表现了新中国成立后劳动者翻身做主,参与选举活动,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并力图将西方素描造型因素引入传统中国画水墨人物 后者把工农兵形象跟现代商业广告并置在一起,反映了政治和商业对当代社会的影响。这件作品中运用的工农兵标志在20世纪70年代是非常严肃的题材,而20世纪90年代可以随意挪用,正是时代风气变化的体现。 小组讨论:以下几幅作品分别是什么时候的作品?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思潮? 将各个时期有关社会运动与社会思潮的作品放置在一起,从中便能较为简洁地勾勒出社会进程中文化发展的脉络. 课后活动: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副标题样式 * * * 打哈欠的人 方力钧 一辈子第一回 杨之光(现代) 大批判 王广义(现代) 比较分析: 1.它们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2.分别跟什么样的社会思潮相联系? 《一辈子第一回》以精炼的笔墨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平生第一次拿到选民证的老年妇女的喜悦心情。图中老人的衣纹用笔中侧锋并用,粗细变化丰富,准确而率意,恰当地表现了粗布衣衫的质感;正侧面头部刻画较为深入,已明显地结合了西方绘画的光影、明暗表现方法,真实地表现了老人头发已经半白的效果;细笔勾染的面部略有皴擦,画出了老人脸上饱经风霜的痕迹;直视手中选民证的双眼乐得快成了一条缝,合不拢的嘴巴更是把老人发自内心的那种当家作主的自豪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的真切、朴实,开创20世纪中国画人物画创作新风 提出了艺术要为人民群众服务,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 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作品用鲜艳的色彩以及大胆的方式将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的图像与西方品牌名称结合在一起。“文革”式的政治招贴和西方消费广告———并置在画面中,这种方式更像是一场风格的赌注,它以矛盾的态度叙述了在启蒙时代和消费时代相交替的诡谲场景中文化所面临的真空状态。 父亲 (油画 1979) 罗中立 《父亲》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人民日报金奖。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并入选国家教材,被认为是“当代美术史上的里程碑”。打破特殊时代中整齐划一的艺术模式,以人文主义关怀,将艺术从政治的神坛还原到日常生活和人本身,并掀起和引领了新中国历史上当代艺术的第一次浪潮伤痕美术和乡土绘画的发展。 “伤痕”美术时期最早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者用写实的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文革”期间一场武斗间隙的场面。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之后,红卫兵们疲惫不堪,伤痕累累。他们为这场无谓的战斗付出了血的代价。画面中心的那位头缠绷带的红卫兵以一种困惑的神情直视观者,他似乎从心底发出了不仅是他,也是作者的同代人,更是全国人民的一个共同疑问:“为什么……” 为什么 (油画) 高小华 装修 忻东旺 大家庭 张晓刚 请根据你对时代的认识,选出作品 民国美术: “五四”时期美术: 抗战美术: 新中国美术: 当代美术: 1 2 3 4 5 6 7 8 1 4 6 2、7 3、5、8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 麦积山雕塑 《牡丹亭》插图 作品名称 朝代 南朝 北魏 明 表现内容 悠游林下的隐士 秀骨清象风格佛像 爱情故事 反映的社会思潮 远离政治,崇尚自然,不拘礼法 外来的佛教文化汉化 对个人价值的追求,追求个人幸福 左边三幅作品分别是东晋、唐代、宋代的女性形象,说出其差别及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 列女仁智图局部(东晋) 晋祠(宋代) 簪花仕女图(唐) 魏晋时期人们崇尚玄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