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61408

第7课 辽、西夏和北宋的并立 教案

日期:2024-06-03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1次 大小:46151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7课,西夏,北宋,并立,教案
  • cover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契丹与党项族的发展历程;知道辽、宋、西夏是三个并立的政权,了解耶律阿保机、赵匡胤和元昊三位杰出政治家的主要功绩;了解宋辽、宋夏和议的影响,并尝试对两次和议做出客观评价。 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辽、西夏两个少数民族政权建立、与宋的关系以及汉化的过程,培养归纳和比较能力,了解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通过思考课堂讨论题和“材料阅读”题,提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辽与北宋、西夏与北宋的和战史实,探究辽北宋西夏时期民族关系特征、分析战争性质,以及对今天实现强国梦的感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辽、北宋、西夏是并立的政权。 难点:正确认识宋辽、宋夏的关系;认识到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必然。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小组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北宋的版图远不如汉唐时期。当时与北宋并立的政权,北方有契丹建立的辽,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契丹是怎样兴起的?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又是如何呢?为什么会称这个时期为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二)、讲授新课: 一、契丹族与党项族 1.契丹的兴起: “白马青牛”———契丹族的历史记忆“有男子乘白马浮土河(今内蒙古老哈河)而下,复有一妇人乘小车驾灰色之牛,浮潢河(今西拉木伦河)而下,遇于木叶之山,顾合流之水,与为夫妇,此其始祖也,是生八子,各居分地,号八部落。”———《辽史》卷37《地理志》 隋唐时期,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相关史事: 契丹是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契丹正式见于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是389年。契丹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经过约500年的发展,到唐朝时,契丹已逐渐强大起来。 到了9世纪后期,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筑房屋和城邑。 唐朝末年,北方汉人躲避战乱,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9世纪后期,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产业,并开始建造房屋。 契丹文字 契丹货币 契丹鸡冠壶 2、建立政权: 时间:10世纪初 民族:契丹族 人物:耶律阿保机 都城: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南) 措施:统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权;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影响:国力不断增强。 2、党项族: (1)、党项族的兴起: 生活在我国西北地区的党项族,原属羌族的一支。唐朝时,与中原文化的接触渐多,社会生产有所发展。 时间:11世纪前期 民族:党项族 政权:西夏 人物:元昊 都城: 兴庆 措施: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创制西夏文字。 西夏符牌 西夏货币 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1、背景: 相关史事: 燕云十六州,也叫“幽云十六州”,是五代十国后唐将领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十六州的总称,大致相当于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山西北部一带。燕指幽州,云指云州。后唐将领石敬瑭,以割地为条件,借助契丹兵力,当上后晋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给契丹,向契丹自称“儿皇帝”。 辽太宗时期,占领燕云十六州,与中原王朝冲突加。 2、北宋与辽的战与和: 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宗:宋太宗即位后,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政策 宋真宗:辽攻宋,澶渊之战与澶渊之盟。 3、澶渊之盟: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澶渊之盟的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 三、辽撤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