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主题 生活中的垃圾 1.单元内容分析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人总是在与环境进行着频繁的物质和能量交换。随着近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带来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人类也带来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直接危害了整个人类的健康和安全。环境问题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保护环境成为了人类共同的战略性任务。科学课程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环境教育,在总目标中就提出,学生通过科学课程要学习能够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而在内容标准中又提出,学生需要认识到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要意识到物质的利用会给环境带来正面和负面的影响,人对环境负有责任。要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等等。因此,科学课中的环境保护内容侧重于让学生理解环境与人的关系,特别是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本单元试图从科学的角度指导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并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的行动。 2.学习者分析 学生的观察、理解、合作、表达能力都比较强,这就要求在组织教学时,应该把重点放在给学生创设情境和指导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因此,需要通过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生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教学过程应该以活动和讨论串联为主,因此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给垃圾找个家”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在活动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了解课堂知识内容。整个活动过程给学生创造了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的机会,在体验和合作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3.单元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种类; 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活动; 研究包装盒是否过度包装; 对垃圾进行分类,参与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活动; 统计、分析、比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做污水净化的实验,考察家乡的自然水资源;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关注垃圾的处理和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培养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和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重点: 做垃圾填埋模拟实验,设计合理的垃圾填埋场活动; 对垃圾进行分类,参与垃圾的回收再利用活动; 教学难点: 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严重影响; 培养资源意识,养成垃圾分类和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树立改善环境问题的信心; 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4.单元整体教学思路(可附教学结构图) 单元教学思路: 把正确认识环境和人类的关系这一思想贯穿整个单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既依赖于环境又影响环境,人类对环境负有保护和改善的责任,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尽量结合本地区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保护的事例进行教学。要十分重视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树立环保意识。 要充分估计调查、考察、实践体验活动可能遇到的困难,从时间、安全、方法、途径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帮助。 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参加环境保护活动需要真正的行动,而非口号。我们要在学生知道怎么做的基础上,明确哪些是我们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把我们的环保行动切实开展起来。 课时教学设计 课 题 生活中的垃圾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以课程标准作为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针对小学科学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活动多的特点,坚持从学情出发,将课堂教学与课堂活动紧密结合,将学校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网络与多媒体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与课堂教学紧密融合在一起,将知识、技能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侧重于提升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2.内容分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