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86989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件(共43张PPT)+微课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3次 大小:8544088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43张,PPT
    (课件网)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语文统编版 八年级下 预习案 导学案 检测案 丁肇中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预习案 学习目标 1.进入思维过程,探究理解文本的方法。 2.进入思维过程,运用词语与词语之间、句段与句段之间、句段与言外之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文本。 3.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及其重要作用。进入思维过程,运用词语与词语、句段与句段之间、句段与言外之意之间的逻辑关系来理解文本。 瞭(liào)望 缅(miǎn)怀 探察(tàn chá) 埋没(mái mò)宣(xuān)告 探(tàn)讨 检(jiǎn)讨 清谈 激(jī)变 格物致知 袖(xiù)手旁观 不知所措(cuò)彷徨(pánɡ huánɡ ) 1. 读读写写 liào miǎn tàn chá mái mò xuān tàn jiǎn jī xiù cuò pánɡ huánɡ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彷徨:走来走去,犹凝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2.重点词语的含义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走来走去,犹凝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丁肇中( 1936年1月27日—) ,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以与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将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3. 作家作品 4. 内容速览 众所周知,我国基础教育的优点是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缺点是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篇文章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精辟地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的问题。作者高屋建瓴,一针见血,语重心长,每个人都由此终身受益。 导学案 一、 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199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标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一个明确的判断,表达的是一个观点。其实,这个观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儒家经典之一的《礼记·大学》就提出来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礼记·大学》) 可见“格物致知”是“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出发点,因此,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个观点在经典里已经存在了两干年,被人重视了两千年,为什么物理学家丁肇中还要在演讲中强调这个观点呢? 二、整体研习课文:自读、小组合作讨论 (1)将标题补充完整,并判断标题是不是文章论点。 1.请同学们带着以下问题来研读课文。 ( )应有格物致知 的精神 (2)围绕一个论点或观点一般要解决“是什么” “为什么”“怎么样”三个方面的问题。围绕“应有格 物致知精神”,作者要解决哪些问题? ①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精神? ②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③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请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将能回答这些问题 的关键词句作标记。 2.聚焦问题,小组分工,合作讨论。 1、2小组讨论: 将标题补充完整并判断标题是不是中心论点。 3、4小组讨论:什么是“格物致知”的精神? 5、6小组讨论: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 7、8小组讨论:为什么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