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98645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学反思

日期:2024-05-09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18次 大小:13090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四年级,下册,道德,法治,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第10课《我们当地的风俗 》教学反思 风俗是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关注当地的风俗,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当地人们的生活特点,从中体会风俗对当地人们生活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也可以从家乡这一生活领域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前需要关注的重要教育主题,风俗尤其是学生身边的风 俗可以有效地拉近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同时很多风俗也蕴含了中华传统美德, 因而风俗可以成为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风俗也发生了演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风俗的演变,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应该被淘汰;有些风俗蕴含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不应被遗忘。 本课编写依据是《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主题四“我们的 社区生活”第10条“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能够识别不良的社会风气,不参与迷信活动”。 第一个板块的话题是“风俗就在我身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风俗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并探究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祝愿和传统美德,如爱幼和尊老。教材首先从与学生成长有关的风俗切入;然后,聚焦学生比较熟悉的“十二生肖”风俗;最后,重点讨论了身边的尊老风俗。第二个板块的话题是“奇妙的节日风俗”,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节日风俗,并探究这些风俗所蕴含的美好愿望和多样情感。教材首先从共有节日的特殊风俗切入;然后,讲述当地特有节日的风俗;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当地节日风俗寄托的祝愿与情感。第三个板块的话题是“风俗的演变”,旨在引导学生探究风俗的演变,并学会理性地对待不同的风俗。教材首先从调查身边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的风俗切入;然后,讨论存在争议的风俗;最后,关注那些不应被遗忘的优良风俗。 基于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从节日风俗的细节中挖掘其背后蕴含的情感和价值观,适时渗透我国传统美德教育,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风俗的演变,辨析不同类型的风俗;在方法目标上的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社会探究的基本方法,并通过自主探究深化对风俗的认识与理解。 引导学生辨析、认识不同的节日风俗,理性地对待风俗的演变。应尽量选择学生所熟知的风俗,并将这些风俗分为三类:需要变革或者淘汰的风俗;存在争议的风俗;不能遗忘的优良风俗。在教学中,应结合具体典型案例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对风俗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要基于儿童立场。风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学生 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学者曾提出两种不同的传统:“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是指“一个社会里上层的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这多半是经由思想家、宗教家反省 深思所产生的精英文化”;后者则是指“一般社会大众,特别是乡民或俗民所代表的生 活文化”。基于儿童立场,小学阶段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儿童“生活文化”为 主要内容。事实上,通过对与儿童生活和成长密切相关的风俗的学习,我们就可以拉近 中华传统文化与儿童的距离,提升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教学时要 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儿童立场问题。 关注学生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风俗的演变”涉及三种不同类型的风俗。如何 区分这些风俗,并辩证地看待它们,这就需要理性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探索及对话的平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理性思考能力,也应结合教材内容,加强对学生社会探究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加强尊重不同生活方式的教育。在“风俗就在我身边”和“奇妙的节日风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