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8999883

3.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件34张2020-2021学年人教版(2019)高二生物选择性必修二

日期:2024-05-16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96720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生物,高二,2019,人教
  • cover
知识回顾 - - - 生态系统组成成分间的关系图解【默写】 第三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2节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021人教版(新教材)选择性必修2 生物与环境 本节聚焦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是怎样的? 怎样理解生物富集的成因和危害? 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怎样的? 问题探讨 胡杨能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可顽强地在荒漠中生存繁衍。然而,受水资源短缺的影响,一些远离水源的胡杨也难逃死亡的厄运。这些死亡的胡杨虽历经烈日和荒漠的摧残,却依然傲立于大漠,其枝干往往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奇特造型。 讨论:1.胡杨死亡后,为什么很长时间都没有腐烂? 荒漠中缺乏水分,分解者数量很少。 2.有研究表明,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一般比草原的贫瘠,这是为什么? 荒漠中生产者的种类与数量很少,能制造的有机物总量就少;消费者与分解者也少,物质循环缓慢;土壤中可供分解者分解的动植物遗体等很少,且分解速度较慢,因此土壤中积累的营养物质很少;而且,胡杨还会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因此,长有胡杨的荒漠土壤比草原的更为贫瘠。 物质循环的概念、范围和特点 1、在哪两者之间进行循环? 生物 群落 无机 环境 2、这里的物质指的是什么? 组成生物的各种化学元素 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什么? 范围:生物圈 4、物质循环有什么特点呢? 思考:在农田中大量使用的DDT杀虫剂, 为什么会在南极的企鹅体内检测到?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 4、特点: 【思考.讨论】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能在大气和海洋、河流之间进行交换。因此,碳还可以长期固定或保存在非生命系统中,如固定于煤、石油或木材中。人类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利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讨论1.碳在非生物环境和生物体内分别以什么形式存在? 在非生物环境中主要以CO2的形式存在(还有碳酸盐); 在生物体内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在; 一、碳循环 2、碳是如何分别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以什么形式、通过哪些生命活动、形成哪些产物等)? 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等构建碳循环的模型。 【思考.讨论】 分析碳循环的过程 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因此能在大气和海洋、河流之间进行交换。因此,碳还可以长期固定或保存在非生命系统中,如固定于煤、石油或木材中。人类对煤和石油等能源的利用,向大气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一、碳循环 环境CO2 生产者 分解者 消费者 光合作用 捕食 呼吸作用 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和 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 摄食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无机环境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生物群落 大气中的CO2 粪便遗体 枯枝败叶 分解者 生产者 消费者 化石燃料 碳循环 燃烧作用 水圈中的CO2 讨论3.你如何看待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 P63页《与社会的联系》 化石燃料的燃烧 冰川融化 人类活动对煤和石油等资源的利用,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加剧温室效应,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 但人类又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发展节能产业等,有利于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维持生物圈的碳平衡。 与生活的联系———温室效应 1、温室气体: CO2 2、CO2增多的主要原因: 短时间内化石燃料大量的燃烧 3、减缓温室效应的主要措施: ①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新能源 ②增加植被面积(植树造林) 1.碳循环的形式: 2.碳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碳在生物体内的存在形式: 4.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 5.碳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途径: 6.碳进入大气的途径: 主要是CO2 (无机物) ; CO2和碳酸盐 含碳有机物; 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 食物链(网) ①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②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③化石燃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