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09535

5.2 热量 比热容 教案

日期:2024-05-14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2362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热量,比热,教案
  • cover
课题:热量 比热容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热量的计算。它涉及Q、m、△t和c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是对Q=cm△t公式的简单应用。 学习本节内容,在知识上要以温度、温标,比热容为基础。 本节以问题创设情境,通过复习引入,为本节学习做好知识准备,然后以“计算物体吸收热量”为主线,在探索“计算物体吸收热量”过程中,经历热量计算公式形成,通过应用热量公式,巩固所学。 本节的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经历Q=cm△t公式形成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反思,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热量计算公式Q=cm△t。 (2)会用Q=cm△t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应用水的比热大这一特性,解释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在“计算物体吸收热量”探索过程中,经历热量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体会物理演绎推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水具有较大的比热容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感触自然界的奇妙,激发进一步学习自然科学的热情。 (2)在探索“计算物体吸收热量”的过程中,感受热量公式带来的便利。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热量的计算。 难点:热量计算公式的形成。 四、教学资源 自制实验器材一套、自制PPT幻灯片、多媒体教学设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的基本思路是:以温度、温标和比热容为基础,以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通过复习引出课题;然后以“计算物体吸收热量”为主线,让学生经历热量计算公式形成的过程,然后应用热量计算公式。 本节的重点是:热量的计算。突出方法是:以“计算物体吸收热量”为主线,学生经历热量计算公式形成、热量计算公式应用的过程。 本节难点是:热量计算公式的形成。突破方法是:先根据“吸收热量与其质量、升高温度关系”计算水吸收热量,在充分计算物体吸收热量的体验和感受后,为了计算的便利,尝试归纳写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情景 复习 计算公式 活动2 热量计算 知识应用巩固 活动1 问题 活动3 练习 活动4 解释现象 2.流程图说明 情境:复习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活动1:提出问题“沿海与沙漠,一天内温差哪个大?”用实验模拟来研究。 活动2:探索物体吸收热量计算公式。 活动3:课堂练习,巩固所学。 活动4:应用公式,解释情景问题。模拟实验结果验证。 3、教学主要环节? 1.第一环节:计算物体吸收的热量,形成物体吸收热量的公式。 2.第二环节:通过应用计算公式,巩固所学。 七、教学过程 内容与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 提问: ①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②水比热多少?表示什么意义? 二、新课 1.计算公式的形成 根据:物体吸收热量与种类、质量、升高温度的关系;物质比热意义。 ①计算6千克水温度升高30℃吸收热量多少? ②6千克砂石温度升高30℃吸收热量多少? 问题1:质量相同,吸收相同的热量,砂石与水哪个温度升高多?进行实验 问题2:根据计算过程与结果,归纳写出计算公式。 能否根据计算过程与结果尝试写出热量计算公式? 改写公式成符号表示。 学生回答: 计算 演示实验: 学生尝试写计算公式 吸收热量=比热×质量×升高的温度 放出热量=比热×质量×降低的温度 Q吸=cm(t-t0) Q放=cm(t0-t) 为下面探索计算公式做知识准备 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方法 理解(t-t0)、(t0-t)含义是难点,通过公式改成符号过程,更容易理解温度变化与温度值。 2、组织数据带入练习1、2 练习1:汽车发动机用水作为冷却剂,质量为10千克,温度为15?C的水经过循环后,温度升高到25?C,则在此过程中水吸收了多少热量? 练习2:质量为10千克铁,温度为5℃,放出热量后,若温度降低了10℃。求:铁放出的热量。 3.归纳公式:Q放=cm△t 变形式: 4、组织应用公式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