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9010319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16次 大小:252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 cover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知识点整理 《竹里馆》 作者 王维(701年-761年),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精通佛学,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诗歌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写隐者的闲适生活情趣的诗。描绘了诗人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高雅绝俗的境界。 ????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活动),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起句写诗人活动的环境非常幽静。开头一个“独”字便给读者留下了突出印象,贯穿了全篇,塑造了一个悠然独处者的形象。 次句承上写诗人悠然独处,借弹琴和长啸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的情景。 第三句“人不知”就暗示着诗人,脱离俗世的羁绊,融入大自然之中,进入一种与自然同体的境界。 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明月相照,点明坐得久,一个“来”字,把月亮拟人化,好像只有明月懂得自己,对于诗人和他的琴声来说,那竹林梢头挂着的一轮明月仿佛就是陪伴着他的知己,是他琴声的欣赏者,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3 相关题目 1.诗人通过对幽篁、深林、明月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独坐、弹琴、长啸的活动描写,构建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和情趣? 构建了一幅空灵澄明,清新幽静的月夜幽林图,表现了诗人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和独处时的悠然闲适的高雅情趣。 2.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情趣?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3.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4.“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独”字好在哪里? “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5.“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 力以及超凡脱俗的气质。 6.有人评价这首诗具有“以声写静、以动衬静”的艺术特色,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简述理由。 赞同。诗人在写月夜幽林的同时,又写“弹琴”“长啸”,这是以声响托出静境,即“以声写静”; 以动态的景物“弹琴”“长啸”来渲染、反衬静态的景象,烘托出一种更宁静的环境,即“以动衬静”。? 《春夜洛城闻笛》 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它的诗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传世。 赏析诗词 这首诗题为《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全篇扣紧一个“闻”字,前三句描写、叙事,末句抒发思乡之情。这一切皆由“折柳”一词关联起来,因此“闻折柳”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