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斗笠送亲人 ?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是江西美术-出卷网-出版的小学美术第7册“红色摇篮”主题单元中的一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在前一课《巧手编织》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延伸拓展。 2、江西是革命的红色故土,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本课以红军即将踏上征途,群众编斗笠送亲人红军的故事为线索,巧妙地将思想教育融入到美术活动中。 3、教材上列举的主要技法是环绕编织,运用条形材料(如麻绳、塑料绳等)在帽胚上按序进行环绕编织,实现立体造型。在技法的学习上,教师对其进行了改进,没有采用教材中的步骤图,而是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手工斗笠),再通过师生讨论与合作,摸索出环绕编织的构成原理。另外教师对教材中的编织材料(麻绳、塑料绳、麦秆)、制作帽胚平面形状(圆)材料(卡纸、粽叶)有所突破,引导学生尝试生活中可用的多种材料(如布条、松紧带、拉链、蕾丝花边、彩带、吸管、报纸等)以及尝试多种平面形(正方形、长方形、菱形、六边形等)制作帽胚,运用多种技法进行造型活动,使作品面貌变得更为丰富。让曾经用于遮风避雨斗笠 “与时俱进”,成为时尚、个性、美丽的物品。 ?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于各种手工材料工具的运用都很熟悉,有很好的手工基础。本课的环绕编织技法与上一课《巧编妙织》有所衔接,学生对编织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立体帽围初胚的制作及斗笠作品在造型上有所创新,对于学生具有挑战性。但由于教师开发了更多学生生活中可用的材料,拉近“斗笠”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没有陌生感,而是有更大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环绕编织的基本方法,了解基本的构成原理。 2.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 3.提高造型设计和审美能力,培养探索、创新精神。 4.牢记长征精神,树立远大志向,品位军队和人民血肉相连的关系,是中国革命之保证。 四:教学重点:环绕编织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立体帽围初胚的制作。 六:学具准备: 学生:卡纸,各类材质的绳子,剪刀,双面胶 教学课时: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了解长征 1、师:同学们,你们听到这首歌曲是江西民歌《十送红军》,包括屏幕上这副油画作品它们都是描述的是长征出发时,乡亲们依依不舍地送别亲人红军的感人场景。 2、师:同学们江西是革命的红色故土,是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出发地。据说当年红军出发前,当地的群众连夜为红军编斗笠,给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遮风避雨。 (二)、新授 师: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老百姓们用包粽子的箭竹叶和竹篾为原料,竹叶里夹一层荷叶或者油纸,笠面上再涂上桐油,编织成斗笠送给亲人红军。我也想带同学们编一顶斗笠送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揭示课题) 师:你们瞧,带来了一顶自己做的斗笠。看看图片这些顶斗笠有什么不一样? 这个是什么纸?这个是什么绳子呢? 师:对了,你们想知道这顶斗笠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老师出示一个圆,把它从平面变成立体:“瞧,斗笠的基本雏形就出来了。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材料,动动脑筋,在3分钟内怎样把它从平面变成立体的斗笠? 课件出示三分钟倒计时。 生讨论、尝试,师适当提点。 倒计时时间到则立刻停止。 展示每组的作品。 师小结:每种不同形状的斗笠可以做出不同特色的斗笠,谁来说说们桌子上的这顶斗笠,还需要怎么样去做呢?请同学们拿出藏在你们抽屉里的斗笠,仔细观察:斗笠的帽体上都有一个相同的制作方法,是什么呢? 生:编织。 师:对,编织,在编织前,我们应该把斗笠怎么做呢? 生:剪成条状。 师:对,我们先把斗笠剪成条状(师示范,边剪边说)。我们要沿着斗笠的边缘朝着斗笠顶点中心的位置剪出条状。有些同学可能会剪得上上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